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浅析

【作者】 南措吉

【机构】 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第二民族寄宿制学校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课堂提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课堂问题类型的解析和课堂提问方式的说明,并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和分析,提出了提高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高效性;有效课堂
【正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毫无反应。可见,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
  如何使课堂提问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课堂提问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 
  (一)判断性问题。即对问题判定是与非。这种提问对学生判断的要求有高低之分,如果是要求判断恰当而有根据,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是在益处的。
  (二)叙述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或思考对问题作出叙述性回答,它有利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述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四)扩散性问题。教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 
  (一)个别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可抽个别学生来回答,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其次当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以引起他本人和大家的注意。 
  (二)群体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让大家一起回答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回答,教师可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对正在讲授的某一内容或问题,也可采取这种方式来了解大家是否能跟上思路或思路正确与否。 
  (三)自问自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自问自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情,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回答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答案。对一些已学过的知识需要回顾利用时,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大家在回顾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 
  (四)设疑留白。教师提出问题后,暂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或听讲后,再作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讲,可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地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问时机要恰当,“量”不宜繁而多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三、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做到平“衡”发展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
  另外,课堂提问要注重提问的新颖性、阶梯性、探索性、现实性和艺术性、以最大化的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本身,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缺欠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回答者的回答,教师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一步求疑,积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