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植根生活教小学数学
【作者】 罗 燕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东乡镇第一完全小学
【正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无处不用数学,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最完美的诠释。《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也都安排了一些与生活数学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即教育: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植根生活来教数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找”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于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寻找联系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人点,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我先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课上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5.00元、0.60元、156.20元、1.05元……汇报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如5.00元、0.60元、156.20元、1.05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5.00元即5元;有人认为,不能这样讲,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就发生变化了,如1.05元、0.60元。在争论中,教师因势利导:小数部分的“o”都去掉,商品的价格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掌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明白答案。这样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借助生活经验“想”数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当我们的思想遇到阻碍,无法前进时,生活的经验常常给我们以指引,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比较1/2和1/4的大小,由于学生都知道2比4小,所以就误认为1/2小于1/4。此时,我没有评价学生的对与否,只问了如果“家中分苹果,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和同样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你想吃两份中的一份还是吃四份中的一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两份中的一份”。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两份中一份要多点。”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之后,我再来让学生比较1/2和1/4的大小、1/3和1/4的大小,在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比较出两组大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比较方法),这样学生就易接受、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住地的示意图。学习了长度单位一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米”作准备: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找”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便于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知识点,寻找联系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人点,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感悟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中,我先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若干商品的价格,课上让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板书:5.00元、0.60元、156.20元、1.05元……汇报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1)商品的标签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如5.00元、0.60元、156.20元、1.05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认为,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不影响商品的价格,如5.00元即5元;有人认为,不能这样讲,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就发生变化了,如1.05元、0.60元。在争论中,教师因势利导:小数部分的“o”都去掉,商品的价格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掌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会明白答案。这样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借助生活经验“想”数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当我们的思想遇到阻碍,无法前进时,生活的经验常常给我们以指引,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比较1/2和1/4的大小,由于学生都知道2比4小,所以就误认为1/2小于1/4。此时,我没有评价学生的对与否,只问了如果“家中分苹果,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和同样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你想吃两份中的一份还是吃四份中的一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两份中的一份”。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两份中一份要多点。”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之后,我再来让学生比较1/2和1/4的大小、1/3和1/4的大小,在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比较出两组大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比较方法),这样学生就易接受、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的圆心在哪里。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量、绘制学校平面图、家庭所在居住地的示意图。学习了长度单位一厘米后,我让学生回家后量量自己的身高,书桌、电视机等的高度,既巩固了新知,又为学习“米”作准备: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