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健康的心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作者】 肖 青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健康的心理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对人的思想品质、知识能力、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高效学习无疑是当代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预防和矫正异常心理和相应的行为,在学生的发展中也特别重要。以下就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中的影响浅谈几点看法。
一、 健康的心理是崇高品质的基础
有关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状况所造成的学生在人格、情绪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品德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变得情绪忧郁、性格孤僻、容易冲动、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他们中间的少数人有可能会发展到违法乱纪,成为社会上的不良人员。要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自控。放纵与悔恨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放纵自己就会更有理由。因此,提高自制能力,不只有眼前的学习和生活,更会造福自己一生。
2、 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以天下为己任者不拘小节”,一个人如果树立远大的志向,就不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所烦恼,就不会去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朝着预定的人生目标奋斗。
3、 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利用法律讲座、宣传等手段引导学生不被诱惑,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良好的心理能促进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它们又能提高活动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当一个人受到某种心理问题困扰时,他的学习活动和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损害。以情绪问题为例,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担心、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下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学习无法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只能和个性也就得到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的,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课堂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避免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刺激。此外,还可知道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建立较稳固的自信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着手,加以正确引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造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般的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爱。”如果学生家庭生活遭受不幸,常常触景生情,性格越来越孤僻,教师应应尽力帮助他转换一个环境,丰富他的生活,唐他走进集体的大家庭,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爱;如果学生在竞赛中遭受失败,不妨让他在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喜悦,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消除小计情绪带来的影响。当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因素时,老师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加强教育,就能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和难度应当适合他们的能力,提出要求的方式、时间、地点要适当的选择,以便于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既要注意培养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帮助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让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成长。
三、 健康的心理体现了美的内涵,并对个体审美观念和行为的发展其重要作用
健康的心理本身就蕴含着美,健康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的态度、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同时,健康的心理通过对个体审美观念的 影响,也在个体的仪表等外在美的特征上表现出来。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美育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能够对现实生活存在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愉悦、爱好的感情,养成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从少年期过渡到青春期,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他们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显著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引发种种矛盾和冲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初步培养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 健康的心理是崇高品质的基础
有关研究指出,心理健康状况所造成的学生在人格、情绪上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品德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变得情绪忧郁、性格孤僻、容易冲动、不守纪律、不听劝告,他们中间的少数人有可能会发展到违法乱纪,成为社会上的不良人员。要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自控。放纵与悔恨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导致人生悲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放纵自己就会更有理由。因此,提高自制能力,不只有眼前的学习和生活,更会造福自己一生。
2、 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以天下为己任者不拘小节”,一个人如果树立远大的志向,就不会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所烦恼,就不会去过多的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朝着预定的人生目标奋斗。
3、 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利用法律讲座、宣传等手段引导学生不被诱惑,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良好的心理能促进学习和智力的发展
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健康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它们又能提高活动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当一个人受到某种心理问题困扰时,他的学习活动和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损害。以情绪问题为例,一个人如果总是在担心、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下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学习无法集中,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只能和个性也就得到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的,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多为学生创造活动的空间,课堂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避免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刺激。此外,还可知道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建立较稳固的自信心,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着手,加以正确引导。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造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般的温存,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爱。”如果学生家庭生活遭受不幸,常常触景生情,性格越来越孤僻,教师应应尽力帮助他转换一个环境,丰富他的生活,唐他走进集体的大家庭,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爱;如果学生在竞赛中遭受失败,不妨让他在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喜悦,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消除小计情绪带来的影响。当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因素时,老师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加强教育,就能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和难度应当适合他们的能力,提出要求的方式、时间、地点要适当的选择,以便于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既要注意培养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帮助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让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成长。
三、 健康的心理体现了美的内涵,并对个体审美观念和行为的发展其重要作用
健康的心理本身就蕴含着美,健康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的态度、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无不散发着美的气息。同时,健康的心理通过对个体审美观念的 影响,也在个体的仪表等外在美的特征上表现出来。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美育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他们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能够对现实生活存在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愉悦、爱好的感情,养成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从少年期过渡到青春期,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他们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显著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引发种种矛盾和冲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初步培养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