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精彩无需预约
【作者】 相要林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正文】我们常说,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时时会生成“动态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的过程”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特别是在执教公开课时,求稳心理的作祟往往促使他们将学生们的生成活动一略而过,甚至有时心里还嫌孩子们多事。但实际上,如果教师具有捕捉课堂生成,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出轨”时,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调整预设,把握机会,就可以变尴尬为契机,让“出轨”的课堂更精彩。
案例描述:
在讲授《探索规律》这一节的习题课上,有一道题让我终生难忘。对这道题,按照我课前的预想,课上只轻描淡写地说说思路,对一对答案就完事了,然后再进行其它内容。 然而课堂上出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使我认识到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使课堂更加灿烂精彩,更显生机。
观察下面的图形(1):(多媒体演示)
请回答(1)第100行有多少个正方形?
当同学们看完题以后,纷纷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这时,我立即抛出了第二问:(2)前100行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纷纷陷入了思考之中,有的学生紧皱眉头,有的拿着笔在练习本上画着,还有的同学很快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1):我原来听过高斯计算1到100的和的故事,所以计算2+4+6+8+…+200时,先算得2+200=202,4+198=202…最后算得和为10100。
师:你不愧是我班的小博士,知道的真多呀!
这时,生(2)腾地站了起来,自豪地说出他的想法。
生(2):我的方法与他的类似。不过我先把每一个数中的2倍都提取出来,我记得高斯的计算结果1+2+3+4+…+100=5050,所以本题的最后结果是10100。
师:你也真棒!方法灵活、简便。
(学生的反应和回答让我很满意,教学环节进行得很流畅,这也很符合我预先的设计。)
我刚想准备进行其它的内容,突然生(3)满脸激动地站了起来。
生(3):老师,我还有其它的方法。
(我心里一惊,还有其它方法?生(1)生(2)的方法够通俗的,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对于这类题我似乎还没见过有别的方法。如果理会他,就会打乱我课前预设的方案,影响后面内容的进行;如果不理会他,又似乎不尊重学生,势必会打击他。看着他期盼的眼神,我决定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3):我把这100行图形移到一起得到图(2)。
设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面积为1,前100行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前100行正方形的数目。
(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毫无准备,我也跟着他的讲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哦,原来他把代数的知识转化为几何知识,我心里不禁暗自叫绝!)
师:那怎么计算前100行正方形的面积?
(生(3)径直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充当小老师,画出图,落落大方地讲起来。)
生(3):如图,连接AB, 则S=S△AOB+S阴,S△AOB=■×200×100=10000;S阴等于100个S△ACB,又S△ACD=■×2×1=1,∴S阴=100,所以S=10000+100=10100。
师: “你太有才了!”
(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说出这句最经典的话)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生(3)鼓起掌来,这掌声久久没有平息。
(这时,我发现生(4)的小手一会儿举起,一会儿又摸摸头,好象有什么问题。)
我忙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4):一边说着“不是,不是”,一边跑到讲台上边说边比划。)
生(4):我是这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的。把图(2)旋转180°后放在图(2)的右边,与图(2)拼成一个长为202、宽为100的矩形,则S=202×100÷2=10100。(如图4)
掌声中,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微笑,有的赞叹,看的出来,他们都被这些巧法折服了。
生(5):“在(图(3)中,可直接用梯形的面积来求!”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象平静海面里的一朵沸腾的浪花。下面的同学很快求出了此题的答案。
(此时,我内心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些聪明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构建了一个美丽的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他们的纯真、聪颖、睿智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都令我拍案称绝!所有这些都给我这个与初中数学教学打了十多年交道的“数学老师”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课。我想这就是对“教学相长”的最好栓释吧。)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很高兴,为你们积极探索精神所感动,为你们永不言输的风范所感动。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纷纷把掌声送给了我,我也不禁跟着鼓起掌来,这掌声在教室里再一次回荡着… …
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其他老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太精彩了!”其他老师赶紧走过来,当他们听到这些独到的见解时,也纷纷感慨着“真是太棒了”,“教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发现呀”“我班怎么没有这么一个学生呢?”……老师们的话,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是真的没有这样的学生吗?我又想起了课上生(3)提出的新方法时,我心中一晃而过的推辞:你的想法留待课后我们再研究。庆幸自己没有“忠于本心”,将学生的生成活动扼杀于摇篮之中,若是我继续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的环节无疑是“严谨与流畅”,但预设的课堂就如同工厂的流水线,永远不会有后续意想不到的“精彩”。
1、精彩源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正因为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自我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由内向外生长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真实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那时我们和学生都会深刻体会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
2、精彩呼唤教师观念的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较多关注的是教师怎样做,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锤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学生的互动中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并通过适度放大,发挥“非预设性生成”的特有功效,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并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是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出现“精彩”无需预约。
3、精彩基于评价体系的完善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整和,一堂好课既要有巧妙的预设,又要有活泼的生成。纵观当今有些优质课,为了减少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达到自我调控、演绎的完美,往往剥夺学生生成的权利,剥夺他们作为一个有个性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需要。实际上,对于某些数学概念或性质,教师讲得再清楚,再详尽,也未见得能代替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学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未必那些模糊认识就不存在。正是这些预设的过于流畅、圆满,削弱了课堂的鲜活和生动,使课堂徒有“温度”少了“深度”,虽热闹、喧哗,却因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学生灵性的生成,显得华美但苍白,只有真实的生成,才能使这样的感动在我们的课堂里俯拾皆是。因此,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即要看是否把生成权交给学生,还要看是否把预设权还给学生,让知识在自主的学习中自然增值。
所以我认为课堂上的精彩是无法预设的,也是无需预设的。
案例描述:
在讲授《探索规律》这一节的习题课上,有一道题让我终生难忘。对这道题,按照我课前的预想,课上只轻描淡写地说说思路,对一对答案就完事了,然后再进行其它内容。 然而课堂上出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使我认识到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使课堂更加灿烂精彩,更显生机。
观察下面的图形(1):(多媒体演示)
请回答(1)第100行有多少个正方形?
当同学们看完题以后,纷纷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这时,我立即抛出了第二问:(2)前100行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纷纷陷入了思考之中,有的学生紧皱眉头,有的拿着笔在练习本上画着,还有的同学很快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1):我原来听过高斯计算1到100的和的故事,所以计算2+4+6+8+…+200时,先算得2+200=202,4+198=202…最后算得和为10100。
师:你不愧是我班的小博士,知道的真多呀!
这时,生(2)腾地站了起来,自豪地说出他的想法。
生(2):我的方法与他的类似。不过我先把每一个数中的2倍都提取出来,我记得高斯的计算结果1+2+3+4+…+100=5050,所以本题的最后结果是10100。
师:你也真棒!方法灵活、简便。
(学生的反应和回答让我很满意,教学环节进行得很流畅,这也很符合我预先的设计。)
我刚想准备进行其它的内容,突然生(3)满脸激动地站了起来。
生(3):老师,我还有其它的方法。
(我心里一惊,还有其它方法?生(1)生(2)的方法够通俗的,我教了十几年的数学,对于这类题我似乎还没见过有别的方法。如果理会他,就会打乱我课前预设的方案,影响后面内容的进行;如果不理会他,又似乎不尊重学生,势必会打击他。看着他期盼的眼神,我决定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师:那请你试一试。
生(3):我把这100行图形移到一起得到图(2)。
设每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其面积为1,前100行正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前100行正方形的数目。
(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我毫无准备,我也跟着他的讲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哦,原来他把代数的知识转化为几何知识,我心里不禁暗自叫绝!)
师:那怎么计算前100行正方形的面积?
(生(3)径直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充当小老师,画出图,落落大方地讲起来。)
生(3):如图,连接AB, 则S=S△AOB+S阴,S△AOB=■×200×100=10000;S阴等于100个S△ACB,又S△ACD=■×2×1=1,∴S阴=100,所以S=10000+100=10100。
师: “你太有才了!”
(我情不自禁地脱口说出这句最经典的话)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为生(3)鼓起掌来,这掌声久久没有平息。
(这时,我发现生(4)的小手一会儿举起,一会儿又摸摸头,好象有什么问题。)
我忙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4):一边说着“不是,不是”,一边跑到讲台上边说边比划。)
生(4):我是这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的。把图(2)旋转180°后放在图(2)的右边,与图(2)拼成一个长为202、宽为100的矩形,则S=202×100÷2=10100。(如图4)
掌声中,有的同学点头,有的微笑,有的赞叹,看的出来,他们都被这些巧法折服了。
生(5):“在(图(3)中,可直接用梯形的面积来求!”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象平静海面里的一朵沸腾的浪花。下面的同学很快求出了此题的答案。
(此时,我内心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些聪明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构建了一个美丽的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他们的纯真、聪颖、睿智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都令我拍案称绝!所有这些都给我这个与初中数学教学打了十多年交道的“数学老师”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课。我想这就是对“教学相长”的最好栓释吧。)
我激动地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很高兴,为你们积极探索精神所感动,为你们永不言输的风范所感动。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纷纷把掌声送给了我,我也不禁跟着鼓起掌来,这掌声在教室里再一次回荡着… …
回到办公室,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其他老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太精彩了!”其他老师赶紧走过来,当他们听到这些独到的见解时,也纷纷感慨着“真是太棒了”,“教了这么多年,从来没发现呀”“我班怎么没有这么一个学生呢?”……老师们的话,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是真的没有这样的学生吗?我又想起了课上生(3)提出的新方法时,我心中一晃而过的推辞:你的想法留待课后我们再研究。庆幸自己没有“忠于本心”,将学生的生成活动扼杀于摇篮之中,若是我继续按部就班地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的环节无疑是“严谨与流畅”,但预设的课堂就如同工厂的流水线,永远不会有后续意想不到的“精彩”。
1、精彩源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正因为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种自我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由内向外生长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真实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那时我们和学生都会深刻体会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
2、精彩呼唤教师观念的转变、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较多关注的是教师怎样做,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锤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学生的互动中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并通过适度放大,发挥“非预设性生成”的特有功效,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并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是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出现“精彩”无需预约。
3、精彩基于评价体系的完善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整和,一堂好课既要有巧妙的预设,又要有活泼的生成。纵观当今有些优质课,为了减少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达到自我调控、演绎的完美,往往剥夺学生生成的权利,剥夺他们作为一个有个性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需要。实际上,对于某些数学概念或性质,教师讲得再清楚,再详尽,也未见得能代替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学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未必那些模糊认识就不存在。正是这些预设的过于流畅、圆满,削弱了课堂的鲜活和生动,使课堂徒有“温度”少了“深度”,虽热闹、喧哗,却因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学生灵性的生成,显得华美但苍白,只有真实的生成,才能使这样的感动在我们的课堂里俯拾皆是。因此,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即要看是否把生成权交给学生,还要看是否把预设权还给学生,让知识在自主的学习中自然增值。
所以我认为课堂上的精彩是无法预设的,也是无需预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