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方法创新策略
【作者】 华加才让
【机构】 青海省贵南县茫拉乡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方法只是路径,内容对学生有所启发、被学生接受才是目的。最适宜表达出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 教学环境、条件及其历史、现实基础的不同, 甚至语文教师个人素养及教学风格的不同,都可能带来教学方法的不同。因此, 关键是要会选择最好的方法,而不应该为了方法而去套方法。一堂课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在根本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具体在实践中那就要看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一、不能过分注重形式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 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相对与其它课程而言, 语文课程有其特殊性, 如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跨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 语文教师也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过去的语文课, 教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知识密度,在课堂上大都是一讲到底, 被称为“满堂讲” 、 “满堂灌” 、 “注入式” 。后来进行素质教育改革, 这种教学方法有被彻底否定的趋势。现在提倡“交互式”教学、 “谈话法”教学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问到底, 教学效果有时也不一定好。笔者的观点是: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实都不应有好坏之分。教学方法的取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性格等客观条件来决定,而且不同的人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即使使用相同的方法,收效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目前的教改研究中,过分重视了教学方法形式的取舍, 经常用一种方法去反对另一种方法,把某一种方法绝对化, 教师只要一堂课讲到底就认为是“满堂灌” ,是落后的方法。只要课堂上提问题就认为是“启发式” , 代表着改革的方向, 应大力提倡。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
( 一) 多样性原则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 “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 语文课程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学教学。显然, 语言教学方法与文学教学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就语言教学来说, 又有读、写、听、说四项语言技能的差别, 教学方法自然也有区别。作为语言教学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又可以不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并用。只有根据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换言之,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才是最高明的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 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 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就有十种之多: 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 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 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 二) 双边性原则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 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有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 而是互学、互动, 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与之相应, 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 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 创新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新型师生关系是创造新型教学方法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需要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而不再完全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之下,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新的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深化和创新 ,也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并构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创新, 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 1] 李秉德. 教学论[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 2] 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一、不能过分注重形式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 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相对与其它课程而言, 语文课程有其特殊性, 如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跨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因此,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 语文教师也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过去的语文课, 教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知识密度,在课堂上大都是一讲到底, 被称为“满堂讲” 、 “满堂灌” 、 “注入式” 。后来进行素质教育改革, 这种教学方法有被彻底否定的趋势。现在提倡“交互式”教学、 “谈话法”教学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问到底, 教学效果有时也不一定好。笔者的观点是: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实都不应有好坏之分。教学方法的取舍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性格等客观条件来决定,而且不同的人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即使使用相同的方法,收效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但目前的教改研究中,过分重视了教学方法形式的取舍, 经常用一种方法去反对另一种方法,把某一种方法绝对化, 教师只要一堂课讲到底就认为是“满堂灌” ,是落后的方法。只要课堂上提问题就认为是“启发式” , 代表着改革的方向, 应大力提倡。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原则
( 一) 多样性原则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 “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 语文课程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学教学。显然, 语言教学方法与文学教学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就语言教学来说, 又有读、写、听、说四项语言技能的差别, 教学方法自然也有区别。作为语言教学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又可以不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并用。只有根据具体内容采用适宜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换言之,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才是最高明的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 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 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法就有十种之多: 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 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 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 二) 双边性原则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 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有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 而是互学、互动, 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与之相应, 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 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三) 创新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新型师生关系是创造新型教学方法的基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需要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而不再完全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之下,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新的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深化和创新 ,也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并构建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创新, 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 1] 李秉德. 教学论[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 2] 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 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