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高中生色彩感受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德育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学
【摘要】高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是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关键。对高中生来说,要想提高自己的美术成绩,首先要培养色彩感受能力,提高色彩认知的敏锐度。而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较差,把握不好色彩辨识度,所以,高中美术教师要从色彩基础知识入手,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在实际生活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关键词】高中生;色彩感受;写生
【正文】
高中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色彩原理入手,分析色彩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理解、运用能力。色彩的感受能力是教学考察点,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一、分析色彩原理,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高中生在之前没有美术基础,不了解色彩方面的知识,色彩原理不清晰,固有色观点难以清除。而高中美术教师大多是按照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内容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要从最基本的色彩知识入手,如讲解色彩的三要素、光与色彩的关系等,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色彩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讲解色彩原理,打好坚实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实的基础是提高美术成绩的关键部分。高中生对美术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于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即使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师要从基本的色彩三要素、光与色彩的关系等讲起,让学生了解色彩形成的原因,去除固有色对学生的影响。不同色彩的形成,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与吸收的光不同,再传递到眼中形成不同的色彩认知。再比如很多学生对黑白色彩的物体很疑惑,搞不清楚原因,教师要耐心讲解原因是光被完全反射与吸收。诸如此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讲授基础色彩知识,分析色彩形成原理,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绘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与纯知识类型的课程不同,需要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有较好的成绩,色彩感受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烘托,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用做实验的方法来演示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光照射三棱镜,让学生看到新奇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再如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多管齐下,培养色彩感受能力
美术色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素养,需要从多方面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物体上。色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尤其是一些色彩表现鲜明的物体或人文作品,教师要挖掘出它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一)鉴赏美术作品,提高感受能力
美术色彩的感受能力要在美术作品中培养,对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并从专业角度分析画作对色彩的运用,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色彩,合理布局,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欣赏米勒作品《拾穗》的时候,三个妇人在麦田弯腰拾取遗漏的麦穗,整个画面呈现金黄色,而妇人的头巾分别为红色、蓝色、黄色,色彩对比鲜明,既突出了秋收季节的主题色彩,又用红蓝等色表现妇人拾穗补贴家中食物。由近及远,金黄色也由深及浅,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效果,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鉴赏过程中就逐渐培养起色彩感受能力。
(二)拓展感受渠道,引进音乐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并不一定仅仅局限在美术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来实现。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喜欢流行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挑选色彩表现浓郁的流行歌曲,带领学生欣赏。如,音乐作品《青花瓷》,古风古韵,整体围绕“青色”,其中“青花”、“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等词语的运用,描绘出青花瓷淡雅的色彩,教师要有引导性的讲解,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描绘出歌词里的场景。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运用方法,而且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既放松了心情,又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转变教学方式,联系实际生活
美术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这也是学生培养色彩感受能力的主要场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临摹优秀美术作品来感受大画家对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缤纷的色彩。
(一)临摹优秀作品,感受色彩运用
国内外有很多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教师要让学生多临摹这样的作品,如《印象日出》、《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等。在众多油画作品中,印象派作品对色彩的运用最贴合实际。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临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不能只是简单的临摹,追求相似度。美术需要发散思维,无拘无束,教师不要为学生设定限制,要让学生在临摹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再次表达出来。在临摹时,要注重第一眼的印象,保证整体的轮廓与色彩比例,而不是将每一部分都研究透彻之后再临摹。只有在随性自由的临摹过程中,学生才能最快最好的感受色彩,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户外实地写生,感悟自然色彩
“学贵以用”,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绘画水平,而学生在初始阶段,也可以通过户外写生来提高自己的色彩感受能力。每一位学生对物体的感觉是不同的,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物体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把它们画下来,能大大提高自己的色彩感受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描绘静物,通过感受光与影来感受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色彩感受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将学生束缚在教室,而要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户外兼顾,定期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写生,学生可以自由挑选物体,这样,有的学生会挑选鲜艳的花朵,有的会挑选蓝天白云,在随意发挥的前提下,学生的想象力与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色彩在画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中生要从基础知识学起,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力度,最终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阳淑贞:色彩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第2期55-55页。
[2]刘艳杰:如何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J],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9期67-67页。
高中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色彩原理入手,分析色彩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理解、运用能力。色彩的感受能力是教学考察点,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研究,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一、分析色彩原理,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高中生在之前没有美术基础,不了解色彩方面的知识,色彩原理不清晰,固有色观点难以清除。而高中美术教师大多是按照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内容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要从最基本的色彩知识入手,如讲解色彩的三要素、光与色彩的关系等,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色彩知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讲解色彩原理,打好坚实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实的基础是提高美术成绩的关键部分。高中生对美术的学习程度不同,对于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即使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师要从基本的色彩三要素、光与色彩的关系等讲起,让学生了解色彩形成的原因,去除固有色对学生的影响。不同色彩的形成,是由于物体反射的光与吸收的光不同,再传递到眼中形成不同的色彩认知。再比如很多学生对黑白色彩的物体很疑惑,搞不清楚原因,教师要耐心讲解原因是光被完全反射与吸收。诸如此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讲授基础色彩知识,分析色彩形成原理,为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提高绘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艺术课程,与纯知识类型的课程不同,需要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有较好的成绩,色彩感受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烘托,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用做实验的方法来演示光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光照射三棱镜,让学生看到新奇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再如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二、多管齐下,培养色彩感受能力
美术色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素养,需要从多方面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物体上。色彩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尤其是一些色彩表现鲜明的物体或人文作品,教师要挖掘出它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一)鉴赏美术作品,提高感受能力
美术色彩的感受能力要在美术作品中培养,对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并从专业角度分析画作对色彩的运用,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色彩,合理布局,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欣赏米勒作品《拾穗》的时候,三个妇人在麦田弯腰拾取遗漏的麦穗,整个画面呈现金黄色,而妇人的头巾分别为红色、蓝色、黄色,色彩对比鲜明,既突出了秋收季节的主题色彩,又用红蓝等色表现妇人拾穗补贴家中食物。由近及远,金黄色也由深及浅,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现效果,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鉴赏过程中就逐渐培养起色彩感受能力。
(二)拓展感受渠道,引进音乐作品
艺术是相通的,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并不一定仅仅局限在美术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来实现。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喜欢流行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挑选色彩表现浓郁的流行歌曲,带领学生欣赏。如,音乐作品《青花瓷》,古风古韵,整体围绕“青色”,其中“青花”、“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等词语的运用,描绘出青花瓷淡雅的色彩,教师要有引导性的讲解,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描绘出歌词里的场景。在自由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运用方法,而且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既放松了心情,又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转变教学方式,联系实际生活
美术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这也是学生培养色彩感受能力的主要场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临摹优秀美术作品来感受大画家对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定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缤纷的色彩。
(一)临摹优秀作品,感受色彩运用
国内外有很多的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方面有着一定的权威性,教师要让学生多临摹这样的作品,如《印象日出》、《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等。在众多油画作品中,印象派作品对色彩的运用最贴合实际。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临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不能只是简单的临摹,追求相似度。美术需要发散思维,无拘无束,教师不要为学生设定限制,要让学生在临摹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再次表达出来。在临摹时,要注重第一眼的印象,保证整体的轮廓与色彩比例,而不是将每一部分都研究透彻之后再临摹。只有在随性自由的临摹过程中,学生才能最快最好的感受色彩,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户外实地写生,感悟自然色彩
“学贵以用”,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绘画水平,而学生在初始阶段,也可以通过户外写生来提高自己的色彩感受能力。每一位学生对物体的感觉是不同的,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物体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把它们画下来,能大大提高自己的色彩感受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描绘静物,通过感受光与影来感受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色彩感受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将学生束缚在教室,而要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户外兼顾,定期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公园写生,学生可以自由挑选物体,这样,有的学生会挑选鲜艳的花朵,有的会挑选蓝天白云,在随意发挥的前提下,学生的想象力与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对色彩的感受也会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色彩在画作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高中生要从基础知识学起,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力度,最终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阳淑贞:色彩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第2期55-55页。
[2]刘艳杰:如何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J],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9期67-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