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热比亚·马木提

【机构】 新疆实验中学


【正文】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涉及的知识面愈来愈广,但是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地域条件、家庭条件以及办学条件的限制,语文学习的设施、氛围,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都处于劣势状态,很难满足当前形势下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他们学习语文要比城市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优势。在农村高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与当前教育综合改革不相适应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淡化
  与数理化、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当多的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虽然他们爱看小说、诗歌,但对语文课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高考是能力的竞争,是学习效果的竞争,学校、社会、家庭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追求高分数。高考的选拔性必然导致学生在作为学习效果显示的分数上竞争。高考中其他科可能考到150分,而语文在高考中能考到130分以上已属凤毛麟角的事实,这又促使学生把目光盯在能拿到高分的数理化和英语上,对语文不十分重视,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徘徊不前,难有大的突破。
  二、学生知识面狭窄
  不少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是一个狭窄的平面,而且“千疮百孔”。考试考的内容,略微知道些,不考的,什么也不知道。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有的学生在平日学习中对应该了解到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一无所知,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谈出什么见解了。其原因有如下几种: 农村环境相对封闭。虽然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已不像原来那么封闭,但与城市相比,仍然是相去甚远,尤其是文化氛围。图书来源少,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正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书籍少,而武打、言情网络小说类却又多之又多。这样的文化环境,实在难以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三、在教法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做题训练,把语文肢解为孤立的知识点,破坏了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学生不重视阅读,只重视题海训练。在教授内容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答案为目标,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到成绩评价,形成了一个孤立的体系。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课文,推敲课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视各种《教学参考书》为宝典,照搬照抄,结果课堂死水一潭,总是培养不出语文的优生。从农村高中教师角度看,由于受经济和教师培训条件的限制,现代化教学设备难以被大范围的运用。作为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几乎不能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难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这种条件下,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大纲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无疑为我们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为构建新的语文教学,适应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秉承传统,弘扬优秀文化
  在我们日程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在但前教育改革和减负这个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时刻,我们的语文教育决不能赶时髦,一味地追求新花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语文教学,为语文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我们要弘扬优秀文化,提高语文素质,秉承传统的一些有益的优良传统,往往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教法上,借鉴和吸收我国古代教学的传统。特别是古代的诵读法,不仅是记忆,更多的是在诵读中有想象的空间,在诵读中记住了优秀的作品,陶冶了高尚的情操;我国传统中的赛诗会、对对子,成语接龙游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内容上,教师要利用当前减负的大好机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我国优秀的文化精品。推荐和介绍学生阅读课外必读篇目,诸如四大名著、《古文观止》、《千家诗》,常常影响着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培养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提高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中表现自己,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取自信,从而追求新的成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进行人品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树造。韩愈的《师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啊Q正传》等一批高中课本中的文章,教师不仅仅是提留在学语文上,而是要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精读,得到思想的熏陶、人格品格的培养、人生境界的提升,真正达到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近几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生怕自己讲不全面,从而导致课堂缺少灵活性和现场性,出现“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很多学生把语文学习当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注重激发学习兴趣,把课堂构建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帮助学生去发现,引导他们而塑造他们”。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和谐平等的情境,则便是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灵活性非常强,不管是课堂安排,还是教学方法,都没有规定的模式可寻。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应该以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以崇高的责任感完善自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优秀文化,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