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王彦博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简阳中学

【摘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接班人,不只是要让他们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养,具有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地把握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如春雨润物一般,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正文】
  一、认清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在阅读教材中兼顾写作和口语交际,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兼顾阅读”的特点,这也正是语文这门学科作为重要交际工具,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同样强调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关心情感与态度。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有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把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把握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充分地发掘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情感教育素材,找好切入口,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 、认识高中阶段学生特点
  进入高中,学生已具备的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已经接近成熟,逐渐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这时期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有一定的主见性,其吸收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极强,因此这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时间段,用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影响学生。
  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依旧缺乏学习的方向性,学习过程中常常不能深究,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同时此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老师生硬的说教尤为反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给学生启迪,陶冶学生情操,潜移默化地达到预想情感教育。
  三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将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感化、思想的提升,这会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多下功夫,在适当的情节灌输预想的思想。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诸环节入手:
  1、 精心的导语设计,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能为课堂气氛奠定基础。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导入也是情感教育的有利途径。在设置导语时,教师要注重导语的文学性、趣味性,导语里可以直接体现出本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
  例如,在进入《沁园春·长沙》一文时,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在导入时我这样说道“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一起回忆背诵)。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代伟人青年时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伟人那昂扬的斗志和奋斗的激情”。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又让他们明确本堂课的情感目标,是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因此在知识性的同时又具有明确的情感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和内化。
  2、适当的情境创设,寓含情感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自己身临其境亲自操作实践过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中,我先用《二泉映月》的凄婉曲调营造一个悲伤的氛围,让人觉得心情凝重,身临其境,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领悟文章的情感,自我归纳,同学们都能在读后感悟到亲情的可贵,要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教学《守财奴》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模仿文中人物,分角色朗读,并以话剧的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觉到文中守财奴葛朗台的可悲可怜,认识到过分追求金钱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毒害,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感人故事、情景再现、生动画面、等方式进行。在相应的情景里设置对应的情感目标。
  3、以反复诵读达到情感教育。(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9页)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贯穿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通过反复的读,可以达到懂其文,明其理、悟其情的目的。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学生的诵读,可以是全班齐读,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在指导的诵读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悟层出不穷。
  4、延伸拓展,增强情感教育的生动性。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走入”课本,也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联系社会的现实生活或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寓德育教育于其中,让学生知道得更多。这不仅让语文课堂能传授知识,还能拓展视野,调动激情,让课堂妙趣横生。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我搜集了一些古代关于孝顺的素材,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百善孝为先”等内容,让学生领悟我国优秀的传统。
  在讲鲁迅先生的《药》时,我让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学生了解作者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用投枪匕首般的文章来拯救中国的爱国情怀,认识那个时代的黑暗,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
  5、课后活动,体现情感教育。
  课后训练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强化,是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环节,多途径实现巩固知识和情感教育目标。
  例如,在学了《项链》一文后,我让学生辩证评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认识其人性中虚伪的一面和诚实坚强的品质;学了《陈情表》一文后,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孝道”的名句,学了《失街亭》一文后,我让学生讨论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给我们的启示……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所寓含的情感目标。
  综上所述,教书育人使教师的本职,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以课堂为阵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融情感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