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作者】 项欠多杰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二民族中学

【摘要】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这一资源有利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理解、利用、开发阐述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资源;利用;开发
【正文】
  1、问题的提出
  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对化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学科纷纷重视对学生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形式下,化学学科的相关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本文主要是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资源的特性、价值以及课堂中学生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理解
  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凡可被老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用教学的资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主要指在化学课堂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等。这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转化有利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并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
  2.1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种类
  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种类多种多样:(1)按照学生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语言类(包括学生的提问、回答)、行为类(学生的表情、动作等)。(2)按照学生资源的潜伏时间可分为:携带式资源和生成式资源。(3)按照学生资源的主动性可分为:被动资源和主动资源。(4)按照学生资源的性质可分为:良性资源和恶性资源。(5)其他:偶发事件、错误资源等等。
  2.2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特点
  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具有许多特点:(1)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难以复制性。(2)学生资源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样,不易察觉,是无形的、非物质的。(3)学生资源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4)学生资源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5)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其知识、经验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且学生资源是能再生的。
  【案例】在复习物质鉴别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鉴别两杯无色透明液体:一杯为氯化钠溶液,一杯为蒸馏水。起初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方法不多,后来同学之间相互启发,方法越来越多,如可以用密度、溶解度、化学性质(Cl-性质)、导电性、加热等知识来鉴别。总结了多种方法,大大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充分说明了学生资源是具有生成性、待开发性、而且是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2.3.化学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
  我们的学生就好像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教师只是发现和利用资源者。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所以,面对几个班的学生,我们就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2.3.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资源
  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资源,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胶体的应用后,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书本中豆腐制作的过程,平时化学成绩不是很好的李同学举手回答,他把豆腐制作的过程讲得清清楚楚,而且比书本中的更详细更直观,教师当场表杨了李同学。下面有同学小声的说:“他家是做豆腐的。”老师听到同学的议论后马上说:“李同学能够认真的观察生活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要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观察我们身边的变化,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3.2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
  教学要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他们要对学习有兴趣。一旦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效果。
  [案例]学生在学习溶液的酸碱度时和PH计算时,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如:教师提出问题“PH=2的盐酸溶液稀释10倍PH为多少?”学生经过计算回答:“PH为3”,教师再问:“若稀释100倍PH为多少呢?”学生没有计算就回答:“PH为4”,教师再问:“若稀释100万倍PH为多少呢”,学生稍做计算无趣的回答:“PH为8。”忽然有同学说:“不可能,酸稀释后怎么变碱性了呢?肯定不对。”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都想最先解开谜底。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资源,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3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这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学生。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修正的特性,别人的错误也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为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应从典型错误入手,让学生把自己如何思考的理由说出来,从而让大家发现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加于及时的点拨,并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思维过程,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3.4学生群体性资源的运用
  一个小的群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学生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在群体的作用下,个体的能量也会被激发。在以师本教育体系下,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体系下,这些资源都可以被开发出来。
  【案例】在学习氯碱工业后,教师要求学生应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的原理,来组建一个家庭实用的消毒剂发生器的生产工厂,教师要求几位同学自由组合分别担任产品设计员、产品推销员、广告设计员、工厂管理员等职务。由于全真模拟工厂的运营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设计出来的结果业令人鼓舞,因此极大德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展现了自己的某一方面能力,也最大程度地开发了群体学生资源。
  3、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开发学生资源
  化学教师在开发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这一原则。
  3.1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
  我们教师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性格特点、化学知识基础、化学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了解学生后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对学生相关的化学知识储备做次先检查(形式不限),通过检测,我们往往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携带的资源有一个粗略的感知,并由此确定利用学生资源的方式和时机。
  3.2要深入地了解教材的教育意义
  即所讲得化学内容在本学科、本教材、本单元的位置与作用,充分的预见本节化学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错误的回答、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其他有利用于教学的隐性的学生资源。
  3.3 要对化学课堂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学生资源作捕捉和利用
  必要的选择和转化如在学生资源出现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立刻接过学生的话题)还是延时捕捉(课上不予理会,课后再说);是可以直接引用(学生资源顺势就能用)还是间接引用(需要转化之后才能用)。要看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捕捉和利用。
  3 . 4 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卸载更多的思想顾虑,做到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这样的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头脑中的各类化学知识实现有机重组,进而激发出奇思妙想,更多的学生资源在这种环境中易于产生、显现。
  3 . 5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搭建学生小组讨论平台
  因学生之间有差异,故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会涌现出学生个体的差异资源,这类资源通常会在学生间得到解决,即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资源利用;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又会有集体资源出现,这时教师可捕捉并利用,也可采用“民组集中”法让小组同学来解决。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很好地捕捉、发掘和利用学生资源,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的各种知识储备,体察学生所思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并在交流中发现、发掘、利用学生资源,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 北京 :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2004
  [2]沈建龙. 运用学生资源激活政治课堂教学. 嘉兴教育网.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