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定义性概念的教学策略

【作者】 彭红娇

【机构】 新疆伊宁县第二小学

【摘要】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定义性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要在教学中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新概念的定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定义性概念;教学策略
【正文】
  定义性概念的关键特征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而必须通过言语式的定义获得。如“外婆”的概念,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许多做外婆的人儿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关键特征:自己妈妈的妈妈。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都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揭示其本质属性的,如:“比例”、“质数和合数”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定义性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策略:
  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定义性概念教学的关键特征是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回忆它的上位(简单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要用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上位概念“四边形”来同化。此外,定义性概念的定义中会涉及到许多概念,如方程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中涉及“等式”、“未知数”两个概念。教师不仅要激起学生回忆出“等式”,也要让学生回忆起构成关键特征的“未知数”的概念。在教学质数与合数的定义前,教师就要提示学生先复习书的概念和分类,还可以通过游戏来找约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复习概念。原有的知识都被激活,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呈现概念的定义了。
  二、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定义。
  加涅认为,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在呈现定义之后,还需要再向学生呈现定义性概念的正反例来验证加以说明。呈现的例证要尽可能有变化,以利于学生充分正确的理解概念。如再呈现质数和合数定义前可以进行找约数的游戏练习,除了复习约数的概念外,也要呈现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拼、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强化概念理解的环节中,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不对应的一个高和一个底,并要求大家求出他的面积。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明确: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底和高。接下来,学生能迅速找到相应的底和高,并求出面积,还能求未知的底或高。运用变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真正掌握概念。
  三、有效的巩固概念,引导学生应用习得的概念为学生的练习提供反馈。
  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归纳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学习的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格,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得以运用与理解。
  除此以外要经过变式练习,让学生能运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正反例证作出重要分类,就说明学生以技能的形式习得了定义性概念。“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式的运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得效果。这一步的关键是设计的练习要有变化,对概念的正反例证而言,关键特征要保持不变,无关特征要尽可能变化。如在教学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关键特征要不变,但未知数的个数、位置、表示的方式都要有变化。
  四、以问题引入,促进学生对具体概念的深入理解。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问:“应该选哪一个队员去发点球呢?”学生通过交流,明确了不能只关注“罚中次数”一个量,因为另一个量“罚点球总数”不完全一样,我们应该一起关注这两个量,也就是求出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小组计算后,教师又质疑“现在能一眼看出该派谁发点球吗?”这个环节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数的意义来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经小组研究计算,交流答案时每一个通分的结果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从而总结出了百分数的意义。
  五、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定义性概念。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