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

【作者】 王碧明

【机构】 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条台学校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在各个学段,都安排了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所以,对于每学期数学教材中最后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结合对数学新课标的研读和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数学新课标(2011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因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当完整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全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数学活动,学生才能形成数学的全面认识.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施是数学发展与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与时间。新课标要求“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二、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一)活动是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重要载体,“经验是教不会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感悟和积累,教师讲的是自己的经验,代替不了学生的经验生成和积累”,而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建立数学的感悟和数学的直观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1、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书本,而智慧则形成与经验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与经历的活动中”。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汇报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在活动中“会学数学”。当前,学校数学教学的主流形式还是讲授式和传授式,我们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了学生“学会数学”,但事实上我们更希望教会学生“会学数学”。这就需要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综合与实践”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尝试去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的机会,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可用、能用、进而想用、会用,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1、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扮演多重角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教师是“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的领导者和引路人,是主导,学生在教学中仍然是主体。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综合与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实践能力,同时也给教师开拓了发展空间。因此,《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机会和挑战、动力和发展相伴而生的,‘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全面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见课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设计课型。
  (一)游戏活动课
  心理学家弗洛伊得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数学游戏的特点是趣味性强,又要运用数学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材中“24点游戏”、“石头、剪刀、布”等活动课,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游戏简单易做,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争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进一步熟练有理数计算,增强数感,提高运算能力,特别是口算、心算的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动手操作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要把动手操作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如教材中“展开与折叠”、“七巧板”“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制作视力表”等活动课,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背景,将图形的有关知识与方法有机地融合在学生的自主活动、思考及探究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手脑并用,互相协作.可以了解数学价值,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实践应用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应用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材中“测量物体的高度”、“平面图形的镶嵌”等活动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从而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调查研究课
  调查研究课是指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调查、专题采访等,使学生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开阔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收集各种数据作为计算和统计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材中“关注人口老龄化”、“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适合”等活动课,通过学生的走访、调查和计算,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科学观察,正确统计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认识和探索无止尽,如何能更好地开展和提高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中的事物等问题方面,还需广大数学工作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