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问题情境创建方法浅谈

【作者】 吉太加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第二民族中学

【摘要】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问题意识是不会主动质疑问难的。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引发学生生疑质疑的关键。我们知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好载体是问题情境。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建;激趣;媒体;交流;分析
【正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问题意识是不会主动质疑问难的。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引发学生生疑质疑的关键。我们知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好载体是问题情境。然而,笔者多次走观发现,很多课堂的问题情境有其名无其实,效果不尽人意,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创建方法吧。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施,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已成为新课改课堂教学的共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知识视频化,通过绚丽的光线、亮丽的现面、动感的文字、悦耳的声音把静态的知识动作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学习,由此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现行教材中很多的文学作品意境优美,都可以用一幅美丽的画卷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很难准确理解作者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本意,更无法真正体会和领悟作品中隐含的诗情画意,无法想象出作品中描绘的美妙意境,同时,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文学作品本身应有的育人价值。例如,在学习《长征》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出红军爬雪山时艰难地翻山越岭的画面,让学生边看画面边朗诵,这样,就为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诗词创作背景和意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运用激趣引疑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说明学生已进入学习状态,并有思维参与。但是现在“00后”学生生性爱动好玩,学习不能持久。这就需要教师激趣,使他们产生持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实际教学中,就是要采取激趣引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上,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从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对于激趣问题,我们可以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实验、猜谜语等方式,也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语文的应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为所学知识作好情感铺垫、知识铺垫,使其“我要学”的学习欲望。例如,《口哨》上课伊始,介绍张海迪取得的成绩、朗读她的日记摘录及领导题词,让同学们充分感到她的不凡成绩和社会影响后,指出在张海迪5岁时患上脊髓血管瘤,最终导致高位截瘫的身体状况,这时设置问题情境:我们一起去听听《口哨》,看你从她的“口哨”声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就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分析中。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好奇,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例如,《向生命鞠躬》一文中,在分析了作者被蚂蚱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的原因后,提出问题:作者应向蚂蚱鞠躬,为何课题是要向生命鞠躬?这时,同学们陷入了看似矛盾的境界中,但不需要的提示,经过学生积极深入的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所敬佩的不仅仅是顽强生命力的蚂蚱,而是像蚂蚱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切生命。这样的认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在执教《黔之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我们通过对老虎吃掉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看到了老虎和驴的形象,也知道了“对于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寓意。可是,老师有一个疑惑:这则寓言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很少。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这是不是偏题呢?你们能够解决吗?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设置了三个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通过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不但激发了学生兴趣,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四、运用交流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对话,是生生间的语言交流和智慧碰撞。在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今天,交流讨论就是其中典型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更能通过讨论交流更进一步深化认识,获得大悟。在讨论中,由于学生所站角度不同、看问题方向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最终所得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而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就能相互弥补学习的不足,进而获得对该事物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课中,“我”被逼把送给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了回来。在面对“亲情”和“友情”时,“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在家庭里,当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有学生说,羚羊木雕那么值钱,怎么随便送人呢?妈妈逼迫“我”要回来是正确的。有学生说,不顾及同学的感受,已经送人的东西还要回去太没有人情味了。不同说法,体现了所处立场不同。我们要引导他们分别站在父母、孩子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并通过交流、讨论。大家就会深刻认识到: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存在矛盾,“代沟”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为孩子着想,理解孩子;但子女也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五、运用对比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对比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将类似的、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在捉摸不透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对比分析,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故乡在远方》一课时,作者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学重难点所在。要弄清作者的真正故乡,我便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特殊含义。文中四个地方在作者笔下都是美景如画,充满诗意:广东新会是她的祖籍地;浙江洛舍是她的外婆家;浙江杭州是的出生地;北大荒小兴安岭是她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前三者最应该是她的故乡。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问题,引导学生试着从作者对四地的感受进行比较辨析。作者所说的故乡实际不是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因此,作者认为,只要是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能给自己生活依靠和精神慰藉的地方,都是她的“故乡”。
  参考文献:
  [1]朱克华,领会课标实质加强整合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4。
  [2]唐顺凤,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