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妥明洁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四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创设平等;结合教学;注重实践;发展提高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它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熏陶。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从人文的角度,可以把阅读看作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具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品格。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因此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新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平等的交往使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受到鼓励、赞赏,使思维更加活跃,增强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有了,那么学习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用平和、简洁的语气问道:“读了一遍课文,谁有话要说?”这样就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又说:“首先,我要感谢你,因为你是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为大家开了个好头,我还要表扬你,只读了一遍书,你对郑成功的战前准备已有了较深的印象,看来你读书很用心。”至此,老师不再是一位严肃不可侵犯的老师,而是一位容易接近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2、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小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达尔文和小松鼠》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马上猜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饲养小松鼠的事;还有的说……教师不马上对学生的猜测内容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
  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不是口语教育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的是应该对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单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评,以及在多读的基础上感悟、积累、运用。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情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和质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有心计,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