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艺术评价 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 马学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唐谷镇谷芒寄宿制小学
【摘要】评价语言,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正对学生的回答、行为等做出的判断、引导性的口头评价。通常都是教师即兴、瞬间的一种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而正是通过评价这一个复杂的过程来赋予了语文课堂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关键词】评价语;激励性;多样性;导向性;多向性
【正文】
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客观公正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反之,则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地评价,我们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柄“剑”的双刃度,用起来游刃有余,使之发挥评价的积极效应,才能使课堂达到优质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评价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激励性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语是相当看重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对他的评价就像是鲜花对蜜蜂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情感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这样一堂课,课题是《纸船与风筝》,当时,执教者在指名学生读“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一句时,学生站起来读得断断续续的,当时底下的学生一听就坐不住了,在下面开始窃窃私语了。就在这时,那位老师坐了一个“嘘”的手势,让学生静下来,耐心等待他读完。之后,周老师给予他的评价是“可以让你的小船漂得在顺利一些。”又让学生自己先练一下再读。这样的评价再帮助学生读好句子的同时又不失幽默,而往往老师的几句赞赏性、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十足,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
(二)多样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不应该是重复乏味的,这样学生只会感觉到单调、机械。我们教师应该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语言,给学生带来丰富积极的、层出不穷的、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语。
老师有精炼多样的语言,才能拥有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听而不厌!这是广东省深圳市赵志祥老师的《经典趣读·对联》带给我的感受!
开始上课谈话时,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喜洋洋与灰太郎”导入,把课堂气氛炒热。上课伊始出示了一副很有趣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让学生来认读这副对联,并提示有七种读法。在这期间赵老师不断激励学生让其大胆猜测怎么读。在学生猜出两种之后,就让学生在读上下联时每一个字都加上动作,用手划四声。他是这么说的“回到一年级的小BB,伸出手来,一起划一下声调。”这话一出,不只台上的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学生做起动作来也是心甘情愿的很。而正是这心甘情愿的划四声,不仅让学生读好了这副对联,更为接下来教学对联音调和谐这一特点埋下了伏笔。
赵老师机智幽默的评语,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80多分钟的大可课。下课时,学生还恋恋不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就像赵老师在总结中说的,上课时,老师要有激情,渲染课堂氛围。另外,问题要降低要求,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上好你的课。
(三)导向性评价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精读课文,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的阅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错误百出,或是对所读内容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读来体现小蜜蜂对小青蛙的关心,在指名学读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是呀,多担心呀。”“可着急了。”这样的评价语在肯定学生朗读的同时又提示了学生读句子是的语气。在指名两位学生读之后,又有进行了引读。引读时教师将课文中的提示语改了一下,加入了小蜜蜂问时的语气词。与学生一起反复的读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深情款款。
所以,在每一位学生朗读过后,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对于读的好的学生,会进行表扬,在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原来是要这样读的呀。对于读的不是很好的学生当然就不能给他表扬性的评价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对于读不好的学生要怎么样呢?
(四)多向性评价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自上而下单一主体的评价定势。在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该是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这样课堂上的评价就是一种交流了。
而心理学家威廉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能力尚未完善,他们对自我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或借助他人的评价或态度来进行判断的。师生的欣赏,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体现后的满足与愉悦感,包括感受成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从而激发起更强劲的内驱力,保持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目前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还不是很重视,可以说效果是不尽人意的。但是,如果能坚持下去,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变得愿评、能评、善评。
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老师在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时,先说:“这一小节有难度,你是调皮的孩子吗?”自认为是调皮孩子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来,然后陈老师就指了一位男孩说:“就你了,很适合你的形象。”在这位学生读过之后就让其他学生来评一评,给点意见。坐着的学生提了很多建议,有的说“‘下雨啰,下雨啰。’要读的欢快些。”还有的说“要拼尽力气来读。”等等。在学生评完之后,就有让之前读的学生再来读一读。而这一遍读出来的效果与之前要好了很多。小姑娘的那股子快乐劲都读出来了。陈老师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引导孩子来读好课文,读出体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动的、生动的、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对于读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是最重要的。而正是通过评价这一个复杂的过程来赋予了语文课堂生机与活力。评价的言语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来展开。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劳动的效率。教育艺术是说话的艺术,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言为心声”、“言能传情”,教师的真情真言往往能感染学生,能换来学生的一颗“真心”,达到以情唤情、以情换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阀,使学生的发展有了“情感助推器”的作用而驶上“快车道”。随着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评价水平地不断提高,相信学生的在读这方面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提高。
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客观公正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反之,则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地评价,我们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柄“剑”的双刃度,用起来游刃有余,使之发挥评价的积极效应,才能使课堂达到优质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评价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激励性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语是相当看重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对他的评价就像是鲜花对蜜蜂一样,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情感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这样一堂课,课题是《纸船与风筝》,当时,执教者在指名学生读“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一句时,学生站起来读得断断续续的,当时底下的学生一听就坐不住了,在下面开始窃窃私语了。就在这时,那位老师坐了一个“嘘”的手势,让学生静下来,耐心等待他读完。之后,周老师给予他的评价是“可以让你的小船漂得在顺利一些。”又让学生自己先练一下再读。这样的评价再帮助学生读好句子的同时又不失幽默,而往往老师的几句赞赏性、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十足,有着不可估量的效果。
(二)多样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不应该是重复乏味的,这样学生只会感觉到单调、机械。我们教师应该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语言,给学生带来丰富积极的、层出不穷的、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语。
老师有精炼多样的语言,才能拥有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听而不厌!这是广东省深圳市赵志祥老师的《经典趣读·对联》带给我的感受!
开始上课谈话时,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喜洋洋与灰太郎”导入,把课堂气氛炒热。上课伊始出示了一副很有趣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让学生来认读这副对联,并提示有七种读法。在这期间赵老师不断激励学生让其大胆猜测怎么读。在学生猜出两种之后,就让学生在读上下联时每一个字都加上动作,用手划四声。他是这么说的“回到一年级的小BB,伸出手来,一起划一下声调。”这话一出,不只台上的学生,就连听课的老师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学生做起动作来也是心甘情愿的很。而正是这心甘情愿的划四声,不仅让学生读好了这副对联,更为接下来教学对联音调和谐这一特点埋下了伏笔。
赵老师机智幽默的评语,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80多分钟的大可课。下课时,学生还恋恋不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就像赵老师在总结中说的,上课时,老师要有激情,渲染课堂氛围。另外,问题要降低要求,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上好你的课。
(三)导向性评价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精读课文,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仔细的阅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错误百出,或是对所读内容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例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读来体现小蜜蜂对小青蛙的关心,在指名学读后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是呀,多担心呀。”“可着急了。”这样的评价语在肯定学生朗读的同时又提示了学生读句子是的语气。在指名两位学生读之后,又有进行了引读。引读时教师将课文中的提示语改了一下,加入了小蜜蜂问时的语气词。与学生一起反复的读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深情款款。
所以,在每一位学生朗读过后,教师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对于读的好的学生,会进行表扬,在让其他小朋友跟着他、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知道原来是要这样读的呀。对于读的不是很好的学生当然就不能给他表扬性的评价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对于读不好的学生要怎么样呢?
(四)多向性评价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自上而下单一主体的评价定势。在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间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该是教师的评价、学生自身的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这样课堂上的评价就是一种交流了。
而心理学家威廉杰尔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小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能力尚未完善,他们对自我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或借助他人的评价或态度来进行判断的。师生的欣赏,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体现后的满足与愉悦感,包括感受成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从而激发起更强劲的内驱力,保持持久不竭的学习动力,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需要。
目前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还不是很重视,可以说效果是不尽人意的。但是,如果能坚持下去,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变得愿评、能评、善评。
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老师在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时,先说:“这一小节有难度,你是调皮的孩子吗?”自认为是调皮孩子的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来,然后陈老师就指了一位男孩说:“就你了,很适合你的形象。”在这位学生读过之后就让其他学生来评一评,给点意见。坐着的学生提了很多建议,有的说“‘下雨啰,下雨啰。’要读的欢快些。”还有的说“要拼尽力气来读。”等等。在学生评完之后,就有让之前读的学生再来读一读。而这一遍读出来的效果与之前要好了很多。小姑娘的那股子快乐劲都读出来了。陈老师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会打击到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引导孩子来读好课文,读出体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既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应该是主动的、生动的、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对于读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是最重要的。而正是通过评价这一个复杂的过程来赋予了语文课堂生机与活力。评价的言语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来展开。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劳动的效率。教育艺术是说话的艺术,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言为心声”、“言能传情”,教师的真情真言往往能感染学生,能换来学生的一颗“真心”,达到以情唤情、以情换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阀,使学生的发展有了“情感助推器”的作用而驶上“快车道”。随着教师与学生的这种评价水平地不断提高,相信学生的在读这方面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