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加强高中阶段国学教育初探

【作者】 薛 颖

【机构】 甘肃省皋兰县第一中学

【摘要】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因此,我们教授的国学应该是经过历史的锤炼,包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东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东西,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民俗、是我们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东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书籍;道德修养
【正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一些地方在一些幼儿园、小学、初中陆陆续续地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然而在高中开展国学教育目前还只是凤毛麟角的极少数学校。据报道,在开展国学教育的地方,有的重新开起了体现古典精髓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的启蒙教育;有的人竟然重新穿起了“长袍马褂”,也开始把“打拱作揖”当做了问候的礼节。我认为国学不是“之乎者也”,不是“长袍马褂”,不是“摆摊算卦”,不是“打拱作揖”,也不只是先生带着学生“摇头晃脑地”地装腔作势吟唱。我们要对“经、史、子、集”进行研究,因为它毕竟是先人经验的总结;但不必提倡穿起“长袍马褂”并“打拱作揖”。我们要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结晶——经典书籍的研习,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构建。因此,我们教授的国学应该是经过历史的锤炼,包括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东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东西,是我们的历史、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民俗、是我们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的东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怎么样来开展这一国学教育活动呢?使国学教育适应高中教育形势,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并取得德育的成效呢?我思考了很久,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些形式来进行。
  一、加强教师国学和道德修养,为国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翻开奠基中国文化及承载民族灵魂的历史典籍,最多的应该是一个“道”字。《大学》的“大学之道”,《中庸》的“中庸之道”及立意精辟而又深邃的老子《道德经》之“道”说,各有所指而又微言大义。我们对“道”进行科学的理解,便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而教师便承担着传递“道”的使命。教师必须学“道”修“道”得“道”,成为一个学养兼备、德智双融的达者至人,才能堪当传“道”使命
  我们几千年来所倡导的种种教学理论、方法及教学主旨,早已包含了自先秦以来一脉相承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教学精旨。古代的教育注重触类旁通,而且“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于道,是以虽离其师辅而不反也”。足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成为去除民族自大狂妄而又自卑无知的双重性格的心灵雕塑师,成为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华夏文明的继承者、传递者,使其在知识的传授、日常生活指导中,成就品学兼优、德智双融的学生。由是可知,师兴国学,则校兴国学了。
  二、有选择性地在双休日开设国学讲座,为提升国学修养和为人处世能力提供历练平台
  现代高中生,基本没有接受系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但今天的高中生百无禁忌,“权利意识”增强。我们说,没有“权利意识”是条虫,有了“权利意识”是条龙。但是“龙”无限升腾,就会像《易经》所说“亢龙有悔”。当今的孩子几乎个个要求凸显自我,却不善于认同他人的权益(比如父母的含辛茹苦),恨不得一步跨进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不善于反躬自省。“那该怎么解决”?孔子思想是一剂‘解药’。孔子的思维模式是‘推己及人’而又‘反观于己’(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反对自我唯一、自我至上,主张人我共存,别人是‘我’存在的前提,‘我’又是彼此‘和为贵’链条的一环,‘我’与他人‘互立互利’,共同创造其乐融融,而又讲求‘和而不同’。”这就是《论语》最经典论述之一。像这类经典论述就是国学讲座的基本内容
  三、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助推国学研习之风,形成国学教育的人文环境
  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的高中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而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治性的群众团体,在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中起着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在学校与辅导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国学社、书法社、美术社等国学社团,通过开展自主性的研读活动,并发挥学校广播站的舆论宣传作用,使它们成为助推国学研习之风形成和发展的经常性阵地。社团还可以配合学校重大的活动举办以国学内容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汇演、演讲赛、辩论赛、朗读比赛等。这既能活跃校园气氛,又能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兴趣爱好、学习进度等因素,通过这种方法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以学习为乐趣的情操。它包括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相互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达到知识接收的多层面性,从而实现语文多方面教学。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呆板课堂教学氛围和模式,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实现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教学思想。研究法。是指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比如老师限制课题,学生主动寻求材料证据并提出自身的观点,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得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兴趣角度深入了解相应国学知识,并对相应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国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理想方式
  总之,提供国学教育,学生要知晓个人素养的提高与国民素质提高的关系,明礼尚德。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确立正确的金钱观。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承传优秀民族文化。懂得自省、自律及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升学观与择业观。能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增强公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