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浅谈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丁玉博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就是要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造性思维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过程的关键。本文依据中学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通过化学课堂的典型案例,着重从教师教学方法的角度阐述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方式,使学生在形成创造性思维方面得到改善。【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新课程理念;创造性思维
【正文】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化学是完成这个任务重要手段,也是打造“和谐、民主、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课堂高效,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课堂活动中以情境促“动”
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宜的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1.以“美”来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凡是“美”的东西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化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美的素材,化学实验中有着大量的现象美,利用化学本身的这种美,可以激发学生去认真发现,体会这种美的动机。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黑色的氧化铜可以被氢气还原成红亮的铜镜等等,再比如自然界中100余种元素,似乎让人无从下手去研究,但是把它们排成一张小小的元素周期表,情况则不一样了,元素周期表所具有的简洁和概括力使人叹服。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整理,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体验和追求化学本身的美。
2.从化学与生活或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使知识、原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便于轻而易举的掌握。比如:烧水的壶中的水垢怎么除去?中和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加工皮蛋等等。
又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化学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以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社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以实验探究来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容易激发,但不能保持长久,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利用魔术等悬念,利用身边的真实化学应用,利用化学实验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
例如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按介绍的步骤现场演示,且边讲操作要点边演示,学生很感兴趣。此时,可抓住机会让一名学生自发上台学老师的做法实验,若实验有欠缺,则鼓励之并指出其不足要求其改正;若实验成功,则多加表扬。学生看实验与动手做实验感受大不一样,看同学实验比看老师演示更有兴趣,更能发现问题。演示不成功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上课听得更专心了;成功的学生则像凯旋的英雄,很有成就感,更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台上是认真而略显笨拙的“演员”,台下是热情高涨的热心 “观众”,无论表演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将教师演示转变为教师示范,学生演示,课堂上下积极互动反响热烈,效果良好。
4. 以精心设计的板演来促动学生主动地探究
学生的板演也能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初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敢上黑板前来进行板演,有些学生是处于想上又不好意思上的心态,要让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老师除了要鼓励并激励学生勇于表现以外,也要在教学设计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应事先设计好要求学生板演的内容。
5.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景,人们有一些旧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认知心里上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二)在学生实验中以问题促“动”
中学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课,学生一进化学实验室,总是会对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药品非常感兴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尽量有机会多多接触化学实验的仪器药品是很有必要的。一套实验装置的装配往往能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学生们常常能在相互探讨和帮助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事先设计实验,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如: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不同种离子进行鉴别的方法和顺序等等实验的参与使学生们不仅能积极地动起手来,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十分注意、十分关注的习惯。
(三)在课堂讨论中以任务促“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者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任务促“动”策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谓任务促“动”,就是在课堂上明确提出任务,促动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教师则一起行动,并穿针引线,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
首先,提问或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化学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环节,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陈述。这个探究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
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②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③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了。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或只与水接触时铁钉都不生锈,而当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及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通过探究,获得上述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防止铁生锈等。
任务促“动”中各种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愉快地感受到学习的情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激发用语是激励学生积极行动的良好提示。通常会有学生主动地领取任务,愉快地解答问题,积极地参与讨论。
总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积极、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紧张而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索取新知识,诱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高效民主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群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5,6:41-43.
[2]蒋秋玲.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7(27):151-153.
[3]吴永玉.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科学大众,2008,1:142.
[4]高志贤.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6):93-94.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化学是完成这个任务重要手段,也是打造“和谐、民主、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课堂高效,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课堂活动中以情境促“动”
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适宜的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1.以“美”来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凡是“美”的东西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化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美的素材,化学实验中有着大量的现象美,利用化学本身的这种美,可以激发学生去认真发现,体会这种美的动机。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以形成美丽的喷泉,黑色的氧化铜可以被氢气还原成红亮的铜镜等等,再比如自然界中100余种元素,似乎让人无从下手去研究,但是把它们排成一张小小的元素周期表,情况则不一样了,元素周期表所具有的简洁和概括力使人叹服。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整理,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体验和追求化学本身的美。
2.从化学与生活或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使知识、原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便于轻而易举的掌握。比如:烧水的壶中的水垢怎么除去?中和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加工皮蛋等等。
又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化学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以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社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以实验探究来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容易激发,但不能保持长久,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利用魔术等悬念,利用身边的真实化学应用,利用化学实验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
例如进行氧气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按介绍的步骤现场演示,且边讲操作要点边演示,学生很感兴趣。此时,可抓住机会让一名学生自发上台学老师的做法实验,若实验有欠缺,则鼓励之并指出其不足要求其改正;若实验成功,则多加表扬。学生看实验与动手做实验感受大不一样,看同学实验比看老师演示更有兴趣,更能发现问题。演示不成功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上课听得更专心了;成功的学生则像凯旋的英雄,很有成就感,更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台上是认真而略显笨拙的“演员”,台下是热情高涨的热心 “观众”,无论表演结果如何,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将教师演示转变为教师示范,学生演示,课堂上下积极互动反响热烈,效果良好。
4. 以精心设计的板演来促动学生主动地探究
学生的板演也能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初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敢上黑板前来进行板演,有些学生是处于想上又不好意思上的心态,要让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老师除了要鼓励并激励学生勇于表现以外,也要在教学设计中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应事先设计好要求学生板演的内容。
5.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景,人们有一些旧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认知心里上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学习科学概念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二)在学生实验中以问题促“动”
中学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特别喜欢的课,学生一进化学实验室,总是会对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药品非常感兴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尽量有机会多多接触化学实验的仪器药品是很有必要的。一套实验装置的装配往往能让学生全方位的动起来,学生们常常能在相互探讨和帮助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事先设计实验,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如: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不同种离子进行鉴别的方法和顺序等等实验的参与使学生们不仅能积极地动起手来,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十分注意、十分关注的习惯。
(三)在课堂讨论中以任务促“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者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任务促“动”策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谓任务促“动”,就是在课堂上明确提出任务,促动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教师则一起行动,并穿针引线,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
首先,提问或启发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化学问题,这是提出问题的环节,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用“问题化”的方式陈述。这个探究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1:铁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接触,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所致;
猜想2:铁生锈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水和铁起化学反应所致;
猜想3:铁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共同作用于铁的结果。
再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
①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②再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③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最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处于蒸馏水和空气交界部位的生锈情况,学生不难发现:试管①和②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③中的铁钉生锈了。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或隔绝空气或只与水接触时铁钉都不生锈,而当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及在铁制品上刷油漆、涂油及电镀等。
通过探究,获得上述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得出防止铁生锈等。
任务促“动”中各种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愉快地感受到学习的情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激发用语是激励学生积极行动的良好提示。通常会有学生主动地领取任务,愉快地解答问题,积极地参与讨论。
总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积极、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紧张而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索取新知识,诱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打造一个高效民主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群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5,6:41-43.
[2]蒋秋玲.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2,7(27):151-153.
[3]吴永玉.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J].科学大众,2008,1:142.
[4]高志贤.中学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