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班化品德教学中岗位体验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罗小刚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城北学校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以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学校和班级集体生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不断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使之真正成为班集体自我管理的主人。【关键词】小班化;品德教学;岗位体验;探索实践
【正文】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较少,小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我市首轮区域内小班化教育试点结束,今年我校再度成为区域内小班化教育试点单位。我也连续几轮执教了五、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与其他任课老师携手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感,挖掘他们的潜能,引领学生凭借班级岗位自主管理体验的探索与实践。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班级中的“岗位”》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编写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以独生子女和外来工子女并存的特殊群体,他们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他们往往只知道享受服务,很少懂得自己也应该承担责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引导、点拨、调控工作,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一、自主选岗 品尝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此我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密切配合从“班级的岗位”开始,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首先结合教材组织采访调查、辨析讨论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工作,大的如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安排;小的如擦黑板、倒垃圾,这些事都需要人去做,每一项工作就是一个岗位,岗位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岗位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使命。然后针对班级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需要同学们完成的事,设计让学生在班级中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或“为自己设‘岗’”或“毛遂自荐,竞争上岗”,这样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或大家合作把任务完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调动集体的力量给予帮助,让出色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落后的学生得到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在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体验中感悟明理。
二、有序上岗 快乐体验
实践证明,岗位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养成性价值,岗位在养成个体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在锻炼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晨学生一到校,有值日任务的学生就会拿起工具,打扫包干区的卫生、擦窗户……偶尔有同学忘记,也会有值周负责人及时给予提醒。没有值日任务的同学就会在学科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晨读或者预习即将新授的教学内容;课间哪里有奔跑、打闹的对象,哪里就有维持秩序的值日同学,阻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哪里有纸屑,哪里就有负责卫生保洁巡查的值日同学将纸屑捡起,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哪里有同学遇到困难,哪里就有同学主动上前帮助解决,传递温暖……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有序地、尽心尽责地为班集体、为同伴服务,辛勤而快乐地体验着。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所说:“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三、有效轮岗 分享体验
班级岗位设置好以后,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岗位责任感,启发他们通过岗位锻炼提升自我。根据班级人数比较少的实际,进行岗位的轮换和岗位设置的调整,为班上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通过互帮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分享不同岗位上的体验;通过轮换岗位,学生能与不同个体进行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心态,促进班级大家庭的进一步融合。让那些精明能干的学生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的作用;让那些凡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学生在大家的催促、追赶之下,甩掉落后的帽子。
当然,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班级岗位执行中发生的小故事,鼓励学生立足岗位,更好地完成任务,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升华自己的体验。例如:杨阳是一位女生,英语学习背诵较慢,她自己也很着急,英语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有意提问一些她能够回答的问题,当堂表扬,并分派她负责小组英语单词背诵检查。这样一方面促使她事先背诵,另一方面在检查同学的背诵中自我进行巩固,达到了学习巩固的目的。这样的举措毫无疑问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学生在为班集体服务的岗位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立足岗位 体验成长
李家成博士在《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中说过:班级建设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中,而设立班级中的各种“岗位”,不仅有助于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角色,在岗位建设中促进学生成长。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惊喜地发现,一系列的举措已经使学生明白班集体中的岗位就是他们的责任,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使命。如今他们已经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集体的意识,把班集体、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时时想着“家”,处处为着“家”,他们都能够立足岗位的锻炼,体验成长,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大显身手,取得可喜的成绩:日常班级的管理井然有序,班级卫生的保洁、纪律的管理、作业本的收交、学习园地的更新、常规活动的开展,都有专门负责的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校内校外各项竞赛活动都能载誉而归……可以说班级岗位体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舞台。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现成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品德教学的授课者,我会静下心来学习研究,沉下心去教育教学,让品德课真正成为育人的课堂,德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05月
[2]陈大伟 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J】 班主任之友 2015.NO.01.02
[2]樊丽 杨卫东“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2期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较少,小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我市首轮区域内小班化教育试点结束,今年我校再度成为区域内小班化教育试点单位。我也连续几轮执教了五、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与其他任课老师携手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感,挖掘他们的潜能,引领学生凭借班级岗位自主管理体验的探索与实践。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班级中的“岗位”》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编写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以独生子女和外来工子女并存的特殊群体,他们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他们往往只知道享受服务,很少懂得自己也应该承担责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引导、点拨、调控工作,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一、自主选岗 品尝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此我与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密切配合从“班级的岗位”开始,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空间。首先结合教材组织采访调查、辨析讨论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工作,大的如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安排;小的如擦黑板、倒垃圾,这些事都需要人去做,每一项工作就是一个岗位,岗位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岗位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使命。然后针对班级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需要同学们完成的事,设计让学生在班级中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或“为自己设‘岗’”或“毛遂自荐,竞争上岗”,这样通过学生个人的努力或大家合作把任务完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调动集体的力量给予帮助,让出色的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落后的学生得到集体的温暖。让全体学生在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体验中感悟明理。
二、有序上岗 快乐体验
实践证明,岗位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养成性价值,岗位在养成个体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等方面,在锻炼学生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晨学生一到校,有值日任务的学生就会拿起工具,打扫包干区的卫生、擦窗户……偶尔有同学忘记,也会有值周负责人及时给予提醒。没有值日任务的同学就会在学科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晨读或者预习即将新授的教学内容;课间哪里有奔跑、打闹的对象,哪里就有维持秩序的值日同学,阻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哪里有纸屑,哪里就有负责卫生保洁巡查的值日同学将纸屑捡起,保持室内外的环境整洁;哪里有同学遇到困难,哪里就有同学主动上前帮助解决,传递温暖……而且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有序地、尽心尽责地为班集体、为同伴服务,辛勤而快乐地体验着。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所说:“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三、有效轮岗 分享体验
班级岗位设置好以后,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岗位责任感,启发他们通过岗位锻炼提升自我。根据班级人数比较少的实际,进行岗位的轮换和岗位设置的调整,为班上所有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并通过互帮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分享不同岗位上的体验;通过轮换岗位,学生能与不同个体进行合作,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心态,促进班级大家庭的进一步融合。让那些精明能干的学生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的作用;让那些凡事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学生在大家的催促、追赶之下,甩掉落后的帽子。
当然,作为管理者应随时了解班级岗位执行中发生的小故事,鼓励学生立足岗位,更好地完成任务,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升华自己的体验。例如:杨阳是一位女生,英语学习背诵较慢,她自己也很着急,英语老师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有意提问一些她能够回答的问题,当堂表扬,并分派她负责小组英语单词背诵检查。这样一方面促使她事先背诵,另一方面在检查同学的背诵中自我进行巩固,达到了学习巩固的目的。这样的举措毫无疑问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学生在为班集体服务的岗位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立足岗位 体验成长
李家成博士在《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中说过:班级建设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中,而设立班级中的各种“岗位”,不仅有助于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角色,在岗位建设中促进学生成长。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惊喜地发现,一系列的举措已经使学生明白班集体中的岗位就是他们的责任,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使命。如今他们已经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集体的意识,把班集体、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时时想着“家”,处处为着“家”,他们都能够立足岗位的锻炼,体验成长,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大显身手,取得可喜的成绩:日常班级的管理井然有序,班级卫生的保洁、纪律的管理、作业本的收交、学习园地的更新、常规活动的开展,都有专门负责的成员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校内校外各项竞赛活动都能载誉而归……可以说班级岗位体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舞台。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现成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品德教学的授课者,我会静下心来学习研究,沉下心去教育教学,让品德课真正成为育人的课堂,德育的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05月
[2]陈大伟 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J】 班主任之友 2015.NO.01.02
[2]樊丽 杨卫东“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