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恰当的课堂语言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

【作者】 王景芳

【机构】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鉴于此,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艺术”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就是让教师的课堂评价“唤醒孩子们的热情,呵护孩子们的心灵,维持孩子们的积极,培养孩子们的能力”,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
【关键词】课堂评价;唤醒;呵护
【正文】
  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的光彩,一曲优美的乐曲,会令你疲惫的心轻松舒展,一杯淡淡的清茶,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和倦怠,一句暖人的问候,可以化解心灵的忧伤。课堂语言也是如此,它无时无刻不在绽放它艺术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而教师的语言修养主要表现在课堂语言的评价上。
  一、传统课堂评价的误区
  在国家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指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目的,统称为三维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课程标准中指出,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而,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评价误区。
  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或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行为,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较少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更是认识不清,片面地认为情感就是学习兴趣,对价值观的认识就更加模糊,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可怕的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
  课堂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更新评价观念,课堂评价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评价机制,基本有了自己的评价方式。
  (一)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
  首先,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其次,建立成长档案袋,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收集学生各方面的的资料,比如父母的期望,获得奖励情况,老师及同学的评价,优秀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另外,还要将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平时的评价有机渗透到期末评价中去,引导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测试,对孩子也进行发展性评价。
  (二) 注重非学业性评价
  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非学业评价应与学业评价紧密结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实效,评价结果可采用介质描述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评价介质,不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我除了开设奖小红花、贴红苹果等评价方式,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立一些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性等奖项,如“读书星”、“进步星”、“思考小博士”、“质疑奖章”、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盖“加油章”等,还通过发放亮点卡的方式,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课堂上还特别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另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也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如当学生读课文流利、有感情时,及时评价“你读得真棒!”学生读的不理想时,一句“再努力一下”给学生以激励。结合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他评,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
  (三)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中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生命,极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持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因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四)评价要适时、适度
  评价并非频率越高越好。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也要做到适时适度,不可太过夸张,据心理学原理,评价过分强调定期评价、频率高、次数多,既费时又效果不佳。另外,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注意适度。有的教师喜欢用“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这种缺少具体的指向的评价,属于浅层次的评价,效果并不明显。教师的评价用语应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用“你真努力”比“你真聪明”表扬学生效果会更好,经常受到“你真聪明”表扬的学生往往会固步自封,不再努力。如有学生解题方法新颖,教师可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如有学生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看法,并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可评价:“你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这样的评价高层次地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课堂语言的评价是一门值得潜心研究的学问,它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只有多思、多学、多练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恰到好处,真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学评价》 李慧燕
  [2]《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 韦伯
  [3]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 詹姆斯?波帕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