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优化策略
【作者】 邓 涛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程家集学区刘庙小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小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肩负着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把握着育人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受传统教学方式及观念影响,教师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衡量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指小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的状态,也就形成传统意义下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忽视了对小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品德与社会课堂结构的改革,也成为了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正文】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围绕如何用好教材,如何用好课堂,如何让思品课回归生活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造良好氛围,为课堂奠定基础。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让学生道德意识得到提升,还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谐、愉悦的环境有不仅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信心得到增强,学习也会更加刻苦,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不会出现了。
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思想误区,因此,重视良好集体氛围创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学习中得到提升,而且为活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灵活把握课堂。
目前,教材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唯一的硬件资料,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对教材依赖性相对比较强,而且也十分的相信教材。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也倡导: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大量空间上,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更能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单元,它包含“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秋天的节日”四个内容。我们可以以“金色的秋天”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将四课内容整合在一起。单元开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观察一组组秋天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对秋天的向往与喜爱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寻找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的喜悦与美丽;最后,师生回到课堂,交流在活动中的发现与收获,一起分享快乐。由于教育内容回归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因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教育则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我们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抓住学生特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教材放在一边,教材为课堂指明了方向,教者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打造一个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开放性课堂。
三、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要跨越这思想和行为中的小小鸿沟还需要广大教者设计适当的实践活动,把课堂活动化,实际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下转第47页)(上接第48页)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例如:《看我多精神》一课,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师采用了欣赏、讲授与练习结合的活动形式,从欣赏导入,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飒爽英姿的图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怎样苦练站功的:他们为了练好站姿,就贴着墙根站;为了站得纹丝不动,头顶砖头;为了使腰身挺直,他们在身上绑上十字架;有的叔叔发现自己脖子有时歪向一边,就在衣领上别了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站如松”。听了介绍后,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会,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在活动中,认识得到强化与深入。
例如《春天在哪里》一课,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但由于春天的到来不是某一时刻完成,也不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如可以举办春天信息展示台,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绘画、文字描写、手工制作等)表现出来,放在春天信息展示台上,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育人为目的,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是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因此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广大同行的责任所在。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尚有许多拓展的空间,我们广大教育者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打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枯燥的现状,为小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发展创造出更有指导性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围绕如何用好教材,如何用好课堂,如何让思品课回归生活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造良好氛围,为课堂奠定基础。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让学生道德意识得到提升,还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谐、愉悦的环境有不仅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信心得到增强,学习也会更加刻苦,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不会出现了。
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思想误区,因此,重视良好集体氛围创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让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学习中得到提升,而且为活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灵活把握课堂。
目前,教材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唯一的硬件资料,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对教材依赖性相对比较强,而且也十分的相信教材。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也倡导: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大量空间上,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更能有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例如:二年级上册“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单元,它包含“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秋天的节日”四个内容。我们可以以“金色的秋天”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将四课内容整合在一起。单元开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观察一组组秋天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对秋天的向往与喜爱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寻找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的喜悦与美丽;最后,师生回到课堂,交流在活动中的发现与收获,一起分享快乐。由于教育内容回归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因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教育则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我们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抓住学生特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教材放在一边,教材为课堂指明了方向,教者需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打造一个活的、真的、动的、用的开放性课堂。
三、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要跨越这思想和行为中的小小鸿沟还需要广大教者设计适当的实践活动,把课堂活动化,实际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下转第47页)(上接第48页)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类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例如:《看我多精神》一课,就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师采用了欣赏、讲授与练习结合的活动形式,从欣赏导入,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国旗护卫队战士升国旗时飒爽英姿的图片,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解放军叔叔怎样苦练站功的:他们为了练好站姿,就贴着墙根站;为了站得纹丝不动,头顶砖头;为了使腰身挺直,他们在身上绑上十字架;有的叔叔发现自己脖子有时歪向一边,就在衣领上别了一个大头针,脖子稍一歪,针尖就扎脖子一下,这样才有了他们的“站如松”。听了介绍后,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体会,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坐、立、走姿势的训练,在活动中,认识得到强化与深入。
例如《春天在哪里》一课,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但由于春天的到来不是某一时刻完成,也不是在课堂上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如可以举办春天信息展示台,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绘画、文字描写、手工制作等)表现出来,放在春天信息展示台上,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生活实践、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情趣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育人为目的,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是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因此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广大同行的责任所在。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尚有许多拓展的空间,我们广大教育者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打破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枯燥的现状,为小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发展创造出更有指导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