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 郭晓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三中学


【正文】《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又在数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同时又有助于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和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能令人满意,只满足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忽视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呢?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先天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蔼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采取多种措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故事:蟹堡王餐厅来了个大力士,嘴巴大的惊人,一口吃掉5个蟹黄堡,吃了6口就饱了.派大星跟章鱼哥都想知道大力士吃了多少个,于是派大星数了起来:”1,2,3,4,5,6…章鱼哥自以为聪名,用加法算到:5+5=10,10+5=15…,而海棉宝宝用了另一个办法,马上就算出;6个5是30。大力士很高兴夸海绵宝宝聪明.海绵宝宝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大家将学习这种方法很快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故事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学生深深被吸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习愿望,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重要途径。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要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曾指出:“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想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解决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的能力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每个数学教师都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了良好的思维,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手。
  教师应注意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发散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在复习课和练习课中,教师应给学生展示如何发散性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些课中讲综合性较强的题时,事先不寻求解题途径,而是在与学生共同参与中,真实的思考,真实暴漏出在解决问题时的困难及解决的全过程,不要担心课堂中出现自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时尴尬。有时学生先于教师寻找到了解决途径,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大副提高,学生才能真正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较高境界,这自然要求教师对知识要非常精通,思维敏捷,解题方法流畅多变,技巧性强,及时对解决问题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发现,也要指正不正确的做法,引导他们探究好的解决途径,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为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供原动力。
  智商是灵活思维的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只有高的智商和浓厚的兴趣,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象一座宏伟的宫殿没有地基,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稳定,不能发挥主动的优势。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一般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熟悉学科知识是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经验越丰富,形成新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重视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真懂和彻悟的境界。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的思考题:A*B=36,A*B=4,A=?B=?数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由A*B=36,能迅速想到A和B可能是9和4,12和3,18和2等等;由A*B=4能很快的想到,A这个数是B这个数的4倍,这两个数可能是4和1,8和2,12和3等等,这样,很快就能断定使题目中两个算式都成立的两个数是12和3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经过程。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羽翼。
  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研究中学习。师生关系是一种帮助,合作,或促进的关系。学生间的交互影响和小组间的交互影响得到肯定。集体讲授,小组学习及个别指导,都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不是急于解答,而是给予解题的线索让学生完成,这种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上轻松、愉快、有趣、师生积极主动和谐配合的氛围,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想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方法最好的,表现最优秀的。从而,不断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愉快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五、课内外结合,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例题,设计的巩固练习和作业都是规定好了的,是按指定的程序进行的,这样练习只能起到巩固、理解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目的。要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必须注意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结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进而激起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素质的提高。例如: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让学生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年龄;学习丈量土地时,让学生利用步测的方法计算足球场、操场的面积;学习比例尺时,让学生测算长沙到北京、长沙到上海的实际距离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解决问题的阶段,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重视渗透思考问题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必然会提高解题效率,显示出强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几个类型的问题,有的可以由他们自己搜集或选择已知条件,有的则可以由他们自己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问题的能力一定会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问题是人类的活动中遇到的障碍,是不能先知的,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具备,要通过各种能力协作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优秀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核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为之服务。有了灵活多变的解题能力,能够快速的高效的解决数学问题,就象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可以随时掌握前进的方向,成为学习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