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作者】 于 林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三团学校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的内容广泛。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全面实施情感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最后重点探讨从创设情境品味情,赏析课文发现情,把握时机触发情,健全人格升华情这四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情境;情感教育
【正文】
  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①教师如何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需要提高到一个新层面来理解和重新认识。
  俗话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当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喜爱、愉快、满足的情感;反之则产生不满足、厌恶的情感。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③小学生的情感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稳定性差,可塑性大。因此,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感教育包括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等。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梁启超曾说:“有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④因此,要注重情感教育,视情感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必须,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一、创设情境,品味情感
  在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含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也可以说,情境教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确定了具有鲜明气的教育目标,即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到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煽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教师要精心创设的情境就像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这就要求教师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激起儿童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使教学由被动走向主动,教学活动也就由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了全人发展。
  知识可传授,能力靠训练,情感则需要熏陶。进行情感熏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
  例如:用音乐渲染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运用音乐创设情景,可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受体验课文表现的情感。如我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来激发学生亲眼去北京看看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
  还可以用画面展示教学,展示的画面包括挂图、剪贴画、简笔画、投影、录像等,它能生动直观地再现某一生活情境,如教学《春》前,我在教室的墙上布置些春景图,张贴一些学生们收集或撰写的赞美春天的奇文佳句,上课时,再手捧一束春天的花草,穿着一身美丽的春装,脚步轻盈地跨进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春》,怎会不被文中春情所感染!
  除此之外,还可进行表演体会。情景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谓“进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某某”,而扮演角色是担当课文申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其目的是鼓励学生情感反应,巩固反馈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果,进一步理解课文。如教学《将相和》都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师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条不紊的演示,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生动,容易使学生理解。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增强教学效果。比如,我在上《桂林山水》这课时,可采用了课件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美呀!”“太美了!”屏幕上那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漓江水、奇特的桂林山,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图。那柔和的色彩、拔地而起的山峰,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想象自己来到画中,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还有游戏、猜谜、唱歌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单独运用,也可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运用,起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二、赏析课文,发现情感
  文章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来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再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体态语言等来渲染烘托情感。
  1、发现情感
  要善于发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选入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愈加丰富和细腻。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找到情感线索。
  (1)从题目中发现情感线索
  如《再见吧,亲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看课题学生不难把准感情基调,前者赞颂友谊,后者颂扬英雄。
  (2)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发现情感线索
  例如:记得在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童话的体裁和内容概括地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使许多同学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产生了同情之心,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教育他们应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等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3)从突出表达中心思想的句段中发现情感线索。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最后一段话,读了这段话后学生会从中体会到作者谴责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的丑恶行为,号召人们保护地球,造福子孙的强烈愿望。
  (4)从比喻、排比、反复或写景抒情的语句中发现情感
  例如:《五彩池》一文中描述水池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一段话,既用了排比又比喻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自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5)从关键词上发现情感
  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和爆发口,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挖掘出人物前后复杂的内心世界,较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了蕴藏的情感因素。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学生的情感体验已被父爱和母爱所感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讨论:你认为父亲和母亲的做法,你更欣赏谁?结合你自己,说说你最需要那种爱?让学生的切身体会用语言得以表达。最后让学生来写写自己讨论中的感受或收获。
  2、渲染情感
  (1)以声传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和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是加入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语言教学。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产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如在教《卡罗纳》一课时,教师先放录音带,让学生找到感情点,然后要求学生跟着默读,同学们读着读着,读出了卡罗纳在母亲去世后怀着巨大的悲痛心情来上课,在此基础上,学生不知不觉地在阅读中感悟情感。教师融情的范读和学生的大量阅读,都可以唤起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和“情随声出”徜徉在情感的海洋中。
  (2)以导激情
  教师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好手段。在讲完课文《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后可设计了以下的导语: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牺牲流血,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难舍,怎不叫人泪如泉涌?让我们满怀深情地齐读第二部分,同时用声音的摹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以势诱情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⑥在课堂上,教师正确运用表情,包括手势等其他体势语言传递信息能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信任。体态语可以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通过动作、姿态传递给学生,学生能从教师的态势语中唤起激情,进入意境,从而营造师、生与文体三者之间情感的最佳融合境界。
  体态语言一般表现眼神、表情、手势、体位等方面。如教师教学生“饱满”一词,在学生掌握了基本义之后,又让学生理解“饱满”的引申义,教师先迈步走向教室门口,然后转过身来,面对大家,胸脯略略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双眼炯炯有神,然后提问:
  师:你们看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饱满。
  师: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
  学生个个抬起头,挺起胸,两眼直视前方,神采奕奕。
  这就是通过体态语言——动作和眼神,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展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让学生体验了究竟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才能称得上“饱满”真是“目以传情,情以感人”!
  三、把握时机,触发情感
  情感教育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和时代脉搏,相机进行。如: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课时,我记得在黑板上写上:“2005年11月12日9时0分,中国酒泉”,然后对同学们说:“谁能告诉老师,老师想说什么?”一个学生举手说:“神州六号发射升空了!”我自豪地说:“对极了”。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说:“这是我们国家航天技术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类探索太空之谜的又一个里程碑。我国载人航天的丰功伟绩将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齐读课题。”学生怀着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和对太空的向往之情来学习,整节课气氛活跃。课后布置学生回家观看《新闻联播》,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四、健全人格,升华情感
  要想学生有情首先要教师有情。有个成语寓意颇值得我们去思索:爱屋及乌。要想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学科,首先是让你的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他就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师生感情制约、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因而教师要深沉地爱学生,创造密切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和动人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人虽(下转第31页)(上接第33页)小情却多,是有情之人,多情之童,是“情感的王子”。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⑦因此,成功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正视和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研究、满足和提升他们的需要,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根据这一感情发展过程组织教学方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作文、日记、随笔等这些作业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而教师的评语是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契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要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感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乐学,好学、爱学和勤学。教学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教师将会在情感这片天地中带领学生扬帆启航,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 晏渝生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03年5月第166-168页
  [2]《心理学》 叶奕乾 祝蓓里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第191页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李家栋 主编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第20页
  [4]《情境教育的诗篇》 李吉林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8日 第45页
  [5]《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王文良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05年4月 第61-63页
  [6]《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