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作者】 吴泽双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毕节二中
【正文】 一、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会考、学业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但是智力趋于正常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简单地说,也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对“学困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①学困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双“差生”。②“学困生”不是残疾学生。③“学困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学困生的主要类型
学困生的分类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分:①由某一类缺陷引起的学困生。如由于知觉识别能力模糊而造成的这类学生观察能力较低。他们对形态、结构以及以实验为主等方面的知识的识别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中有关图形、结构等感觉困难较大。女生较多。由于语言表达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理解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动手能力强。由于行为缺陷造成的,此类学生注意力有缺陷或存在多动症,认知水平低,表现为愿学、乐学,但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学困生。还有少数综合性缺陷所造成的学困生。比例虽小,但基本上是每科都差。②由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学生中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破坏等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前者表现出愿学、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中多见。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一定比例。③无良好习惯引起的学困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跟不上、溺爱使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怕苦、怕累、怕难、贪玩、好吃。学习上在有困难时家长会教,养成不愿动脑,简单的自己做,难度大一点的或抄或等老师讲。到了初中,作业一多,自然造成学困生。④受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学困生。社会上有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化,连发票也写不了,一样发了财,有部分学生就以他们为榜样,接受他们的宣传,从小就感到我比他们强,我能写发票,从而不愿读书。加之有些学校周围的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自然产生许多学困生、辍学生。⑤假性学困生。此类学生由于在某些科上学习过程中出现过挫折或是对教师有意见或对某些科的认识淡薄,受社会家庭等的影响表现在一些科的学习上马虎、偏科。
三、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②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③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四、学困生的思维特点
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有以下七点:①思维启动过程慢,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即学困生思维启动兴奋阈高,当他要揭示一个新问题时,受刺激的程度低,往往束手无策,或是毫无章法,或是毫无方向地寻找解题途径,他们难以把问题分解、转化,更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不连续,没有逻辑关系可言,呈现出点状分布。②再认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各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弄不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不知道记忆的策略,往往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不是受到前摄抑制,就受到倒摄抑制。③思维起点低,缺乏逆向思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从头开始,演绎能力差,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持续思维下去,遇到困难难以改变思维方向,不能进行归纳或逆推,有可能会中断思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④思维节奏慢。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维过程呈现一片模糊状态,常常在一个思维阶段原地踏步,一步步受阻,无法摆脱各种干扰因素,甚至一节课下来也是一无所获。⑤思维模糊。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思维过程呈一片模糊状。⑥迁移能力差。对照例题能完成部分作业,但对变形的题就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差。⑦归纳概括能力差。学困生的学习停留在识记阶段,对事物共性的认识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基本上无归纳、总结。
五、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总体分为内因和外因,所谓的内因是学生本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智力方面的差异,比如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强弱等;同时内因还表现在学生个人情感上、意志上、态度上、兴趣上和学习方法上的各种差异而外因指来自学生外部的原因,一般是周围的环境影响,包括学习氛围、家庭氛围、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由于家庭的变故或者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成绩跌落,这是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但由于没得到及时的援助,知识链断层,导致丧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个人意志力不坚强,灰心丧气,从此转化为数学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会考、学业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但是智力趋于正常的,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简单地说,也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对“学困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①学困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双“差生”。②“学困生”不是残疾学生。③“学困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学困生的主要类型
学困生的分类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分:①由某一类缺陷引起的学困生。如由于知觉识别能力模糊而造成的这类学生观察能力较低。他们对形态、结构以及以实验为主等方面的知识的识别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中有关图形、结构等感觉困难较大。女生较多。由于语言表达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理解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动手能力强。由于行为缺陷造成的,此类学生注意力有缺陷或存在多动症,认知水平低,表现为愿学、乐学,但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学困生。还有少数综合性缺陷所造成的学困生。比例虽小,但基本上是每科都差。②由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学生中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破坏等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前者表现出愿学、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中多见。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一定比例。③无良好习惯引起的学困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跟不上、溺爱使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怕苦、怕累、怕难、贪玩、好吃。学习上在有困难时家长会教,养成不愿动脑,简单的自己做,难度大一点的或抄或等老师讲。到了初中,作业一多,自然造成学困生。④受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学困生。社会上有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化,连发票也写不了,一样发了财,有部分学生就以他们为榜样,接受他们的宣传,从小就感到我比他们强,我能写发票,从而不愿读书。加之有些学校周围的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自然产生许多学困生、辍学生。⑤假性学困生。此类学生由于在某些科上学习过程中出现过挫折或是对教师有意见或对某些科的认识淡薄,受社会家庭等的影响表现在一些科的学习上马虎、偏科。
三、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②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③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四、学困生的思维特点
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有以下七点:①思维启动过程慢,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即学困生思维启动兴奋阈高,当他要揭示一个新问题时,受刺激的程度低,往往束手无策,或是毫无章法,或是毫无方向地寻找解题途径,他们难以把问题分解、转化,更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不连续,没有逻辑关系可言,呈现出点状分布。②再认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各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弄不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不知道记忆的策略,往往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不是受到前摄抑制,就受到倒摄抑制。③思维起点低,缺乏逆向思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从头开始,演绎能力差,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持续思维下去,遇到困难难以改变思维方向,不能进行归纳或逆推,有可能会中断思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④思维节奏慢。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维过程呈现一片模糊状态,常常在一个思维阶段原地踏步,一步步受阻,无法摆脱各种干扰因素,甚至一节课下来也是一无所获。⑤思维模糊。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思维过程呈一片模糊状。⑥迁移能力差。对照例题能完成部分作业,但对变形的题就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差。⑦归纳概括能力差。学困生的学习停留在识记阶段,对事物共性的认识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基本上无归纳、总结。
五、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相关的理论研究表明,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总体分为内因和外因,所谓的内因是学生本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智力方面的差异,比如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强弱等;同时内因还表现在学生个人情感上、意志上、态度上、兴趣上和学习方法上的各种差异而外因指来自学生外部的原因,一般是周围的环境影响,包括学习氛围、家庭氛围、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所带来的影响比如由于家庭的变故或者受到学习氛围的影响,成绩跌落,这是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但由于没得到及时的援助,知识链断层,导致丧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个人意志力不坚强,灰心丧气,从此转化为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