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水族传统文化如何进入政治课堂

【作者】 王兴才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摘要】针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深入挖掘政治课可资利用的多种资源。本文通过将水族传统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与中学政治课有效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水族传统文化;如何进入;政治课堂
【正文】水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字、历法、习俗和信仰四大特点,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和延绵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有效利用,不仅对中学政治课程的功能价值有提升作用,而且有助于改进政治课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满堂灌”的不足,也是贯彻人文素养教育、促进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的需要。
  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水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水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许多对政治课教学有用的知识,政治教师加以利用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地构建政治课的基本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在发现、挖掘和运用水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性。同时,引进水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是辅助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教师要切忌主次不分,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本身上,从而犯了舍本求末的错误。 
  (二)简要性原则。在政治课中所运用的水族传统文化要尽可能简单明了。水族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相应较低,且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很厚,在引进水族传统文化时,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古奥的、艰深的内容。教师要经过精心挑选,认真提炼,所选水族传统文化应当贴近学生实际。 
  (三)针对性原则。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水族传统文化知识,必须坚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为标准,合理确定内容与方式。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水族传统文化题材作为载体,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水族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程度不同,要依据中学生的特点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水族传统文化进行安排与调整。且不同的学生,传统文化内容也需要依据教学的各项资源与条件来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选择性原则。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对于水族传统文化的运用,需要选择内容来与政治课教学的目标相一致。水族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内容丰富多彩,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深刻,所呈现的形式多样,也正是由于水族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学政治课教学可选择的素材也就极其丰富。但从根本上上说,中学政治课终究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需要选择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教师在运用上要有所选择,筛选出最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水族传统文化在政治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政治课中运用好水族传统文化,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人文涵养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注重积累工作。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地看待水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扬弃。例如我在讲授必修3《文化与社会》这一框题时,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什么是文化?我们三都水族有哪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和物质属于文化的范畴?学生先后有人站起来描述水族山歌、婚嫁歌、水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婚嫁风俗……学生们引经据典,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提起三都各地“非遗文化进校园工程”成果展演的场景时非常兴奋,甚至推举代表在课堂上高歌一曲水族民歌,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和叫好声。特别是提到水族有哪些好吃的地方特产时,学生们更是如数家珍:如鱼包韭菜、酸汤、九阡李、九阡酒、廷牌辣椒、周覃香米、韭菜根、巫不香猪、水族铁板烧……学生们在列举三都传统文化的同时,一种为自己家乡而感到骄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式课堂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先让学生举出水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问题一提出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以边讨论边相互交流的方式全面理解教材内容。接着,我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的水书与甲骨文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关系?三都民中学生的水族舞蹈《摇马铃》和《骑草马》为什么在对外表演中都得到了赞赏?当代不少专家学者(包括外国人)也在关注水书研究,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们踊跃发言。待学生发言逐渐形成结果的时候,我将学生的发言顺理成章地引导到本框题的核心知识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学习迁移”发展学生知识理解能力。中学生大多已经基本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也逐步了解不少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且对其中的内涵有着一定的理解,这是教师可加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应该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例如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我引用了水族神话故事《潘公金与阳歌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水族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且在道德观念上是提倡积德行善、仁慈、重义轻利、扶危济困的。如在讲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介绍了《水书》中朴素的矛盾观,如阴阳、水火、生死、善恶、吉凶、文武、贪廉、夫妇、父母,其中的相生相克,相互依存,就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而《水书》中“万物皆有对”“万物皆由对而生”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矛盾普遍存在的朴素思想,而且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样,既作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又围绕教材中心展开,做到了政治理论教学与水族传统文化教育两不误。
  (四)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水族传统文化。由于传统文化能够很好地通过声影手段表现出来,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既能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展示水族传统文化的生动画面,引导学生细心、有序地观察,唤起学生的记忆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学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学会认识和鉴别水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上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水族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是应该继承的优秀成分,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成分?自己今后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能够对当地文化的创新做出什么贡献?学生们一一举例,如传统的水族婚嫁风俗,早前有早婚、抢亲、童养媳、纳妾、不准寡妇改嫁、婚嫁前要“测八字”,生产中的“忌雷”等封建迷信和陋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摈弃的。现代水族文化受现代文化影响,欣欣向荣,涌现出了潘一志、石尚竹、潘桃花等文化名家。尤其是水书文化原多只用于封建迷信活动,现在已经适用于经济文化建设,都江怎雷水族民俗文化已经名扬中外;当代水家女潘桃花为了实现传承开拓水族马尾绣手艺的人生理想,建立了自己的水族马尾绣产业基地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作为水族子弟,要继承发展优秀的水族传统文化,选择正确的人生坐标,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增光添彩。
  (六)传统文化进入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被广泛采用,也是提升教育效果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水族历史博物馆、水族文化馆、水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和水族文化展览馆等场馆,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水族壁画和水族文化长廊等活动,强化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书面的文字形象化,改变灌输,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达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牟之、笃行之”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族传统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能性,给当地政治课教师提供了新思路和生长点,这就需要既改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又要弘扬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县文史组1985年编印;
  [3]《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黄荣华《我们是如何将学生带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的》;
  注:本文系黔南州专项课题《水族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B091。
  课题主持人:王兴才;执笔:王兴才;课题主要成员:王兴才、赵晓斌、陈杨、蹇世平、周凤让、潘广林、周德年、杨承平、谢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