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初中数学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方法的研究

【作者】 杜兴武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义龙新区鲁屯镇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从从教育要素和教育途径两大方面考虑向中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以下两点:一是开展有关数学节日,激起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开设相关数学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长时间、多次数接触中传统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正文】一、研究的内容
  一)拟研究的问题
  我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2008年,是让中国人自豪的一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开的中国古卷轴,让世界惊艳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君子六艺到民间技艺,无不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我国的传统文化魅力非凡,理当继续发扬光大。孩子,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同样,肩负着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责任。学校,不单是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场所,也应当是向孩子展现中国文化的殿堂。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二)具体研究内容
  学校的大型活动形式多样,氛围轻松,其中不乏许多牵涉到数学的领域。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数学节”或者数模竞赛,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另一方面,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如
  果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这里我们主要指数学教学课堂),也可以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教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关于这一点,其实已经有老师在采取类似的做法。在数学课上提一下我国的数学史,在讲到某些定理的时候,谈谈中国数学家背后的故事??如果教师给学生讲述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民俗特色,并且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那就能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到一些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激起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其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长时间、多次数接触中传统文化的平台?”
  四)主要观点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内容。而在现代教育中,被学校教育活动广泛运用的途径有: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家庭活动等等。这些途径相互作用,影响着学生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激起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开端,学校可以开展“古典数学节”,使得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引起他们主动接触中国文化的兴趣。学校开展“古典数学节”,首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因为节日的氛围是轻松自在的,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暂且抛开繁重的学业,沉浸其中尽情享受。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将注意力侧重在整个文化节上,从而体会文化节所要表达的内容。
  其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长时间、多次数接触中传统文化的平台?”光是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
  去,甚至是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中来。关于这一点,我想:学校可以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趣味数学课程,如“中国数学史”、“解密古代数学家”、“珠算”等,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报名参加。比如有些学生觉得珠算太枯燥,可以参加类似“解密古代数学家”这种讲述数学家生平小故事的趣味选课,以“走班式”的形式上课。
  在我看来,想要做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小的方面,而是应该从上述所讲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对学生,学校对学生都是具有相当的影响作用的;而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在进行文化传播方面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从教育要素和教育途径两大方面考虑向中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明智之举。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该主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经由1995年至2008年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查询可知,和我所提出的研究课题一模一样的文章尚且没有出现过,不过有人做过相类似的研究。比如,廖邦所著的《呼唤渐行渐远的“君子之风”》,邢颖所著的《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以及卢华英所著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战略思考──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等。
  二)本选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
  经由1995年至2008廖邦所著的《呼唤渐行渐远的“君子之风”》,邢颖所著的《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以及卢华英所著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战略思考──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
  廖邦所著的《呼唤渐行渐远的“君子之风”——浅谈国学教育进入中小学必要性》和邢颖所著的《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其主要内容都是针对中小学在“国学”文化方面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我经由《辞海》查证到:“国学以学科分,应
  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由此可见,“国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学术性的,而我所研究的内容并不只限于将那些十分专业的学术知识传播给中学生,而是也要将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诸多传统文化的传播给中学生。从这一点来看,我的研究是有创新之处的。
  卢华英所著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战略思考──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他所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而本选题并非针对语文这门课程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运行操作提出的。而且其中所相对缺乏普遍性。而本选题涵盖了日常教学、学校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种多方面的研究角度,相较那种单一的研究还是比较创新的。
  三、选题意义
  第一,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因为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里尚且没有出现一样课题,所以笔者的选题可以使得资料库更加的全面、完整。
  第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它们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虽然我们四周都充斥着高科技的产品,但我们依然需要铭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有些民间工艺已经失传了,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遗憾。不要让一个遗憾变成千万个后悔,我们应当包围自己伟大的传统文化,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希望通过学校的努力,能够将我国伟大的文化传播给国家的花朵,让他们了解祖国,理解祖国。
  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这个西洋节日、外国文化泛滥的日子里,让学生们接触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是好的,
  通过学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适当地控制中学生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的现象。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一定能够让广大中学生为之倾倒、为之折服,使他们从小怀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长大成人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第四,增强学校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密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某些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现象的出现,从而进行分析研究,主动揭示期间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
  我选取实验法是因为它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实研究是否成功。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首先提出假设,再确立实验课题,然后对实验进行设计规划,并且拟定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在实验前,对两组实验对象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前测,了解情况;对第一组运用上述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方法”,而第二组不要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再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后测,与前测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评定实验的效果。
  3、总结阶段:对于实验结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实验的假设成立就撰写实验报告,写出分析和总结。反之,则重新研究。
  三)时间安排
  2009-11至2009-12进行准备阶段。期间提出实验假设,确立实验的课题,同时确立实验场所和实验对象。
  2010-1至2010-4进行实施阶段。期间对两组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获取研究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再次对两组进行后测,再次获取研究数据;将两次研究数据经行比较,得出结论。
  2010-5至2010-7进行总结阶段。记录实验的相关数据,验证原假设是否成立的。如果成立了就撰写实验报告;如过不成立就重新研究。
  四)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一篇,对于“在中学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这方面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廖邦 《呼唤渐行渐远的“君子之风”》 《龙岩师专学报》 2005-12-30
  [2]]邢颖 《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卢华英 《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战略思考──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199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