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水族传统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浅析
【作者】 陈 杨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正文】水族端节长达49天的生活消费极大地拉动了生产的发展,感染和带动了游客的情趣。水族的饮食习惯、饮食形式、饮食内容构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他们的糯米饭、鱼包韭菜等各具特色。这些物质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培育了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充分展示了一个远古走来的民族华丽的风彩。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先进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使人们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会使人们形成积极的经济发展意识、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合理的恰当理性的消费观念等,这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它会使人们产生落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从而消极的影响着民族经济活动,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
那么,水族经济对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对水族经济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水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
民族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民族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其相适应。
水族地区是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三都水族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水平低,对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产生着消极影响,从而影响着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2、水族经济的发展助推水族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带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行业或产业将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的走向市场。就三都市场而言,水族医药市场,水族饰品市场、水族酒市场、水族旅游业等加速了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使水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了市场。三都水族端节、卯节等民族节日旅游业的发展使水族传统文化走向了市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聚集了60%以上的水族,其独特民族文化通过其民族节日、民族工艺品得以揭示其神秘的面纱。特别是“端节”“卯节”,了解、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带动和影响的产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祭祖和赛马是端节的主要内容。祭祖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这一文化习俗,促使水族地区长期以来渔业的发展。赛马则是端节的最高潮,时间都在亥日午饭后进行。赛马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赛马的习俗不仅使水族地区几乎家家养马,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也成了当地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
卯节有东方情人节之称。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灾虫灾与瘟疫。卯日是节日活动的高潮,盛行着赶卯坡青年男女唱对歌的习俗。卯坡是经过多年遗俗选定下来的,专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场所。一般多选在一个依山傍水地势较宽,能容纳下数万人平坦的坡顶上去进行。届时,不仅过卯节的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和毗邻各县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当日,经商者多要来摆摊设点,出售各种食品和日用杂货,不仅仅会使得整个卯坡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且也促进了水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马尾绣是水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衣服、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2006年6月,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也为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提供了珍贵艺术资料和保护途径。从业者学习培训交流,创新绣法、式样、图案设计,引导当地妇女制作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绣品,并通过行业协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渠道,开拓产品市场,使马尾绣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龙头产品,走俏市场。据统计,目前,三都县从事马尾绣行业注册个体户有199户,企业20家,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10000余人致富。
由水族文化开发所带动的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刺激和拉动了消费,带动了餐饮,旅馆,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使三都水族特色菜大显身手, 纯天然绿色食品,野舔菜、苦菜、加上别具特色的传统烹饪, 酸汤渔、鱼包韭菜、铁板烧、九阡酒、九阡李等许多传统美食将使游客大开眼界,食欲大增,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水族文化为发展旅游经济, 提高水族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水族文化在遥人山东畔, 都柳江的繁衍发展, 原始森林的神秘, 古老文化的神秘魅力, 茂盛的绿色森林,清澈甘甜的都柳江水,渗透着泥土芬芬的清新空气,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辉映, 成为人们旅游探索自然与人文的诱人之地。目前一年一度的传统端节、卯节已成为省内外部分旅游者的选择, 营造万人汇聚水乡的空前盛况, 助推三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这些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都加丰富多彩。
今天,三都水族传统文化正以其古朴与神秘助推三都水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必将助推三都水族文化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潘朝霖,韦宗林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中国水族文化研究》
注:本文系黔南州专项课题《水族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B091。
课题主持人:王兴才。执笔:陈杨。课题主要成员:王兴才、赵晓斌、蹇世平、周凤让、潘广林、周德年、杨承平、谢朝醒。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先进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使人们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会使人们形成积极的经济发展意识、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合理的恰当理性的消费观念等,这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落后的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它会使人们产生落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从而消极的影响着民族经济活动,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
那么,水族经济对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而传统文化又对水族经济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水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
民族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民族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其相适应。
水族地区是我国民族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之一,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三都水族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水平低,对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产生着消极影响,从而影响着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2、水族经济的发展助推水族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带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行业或产业将促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的走向市场。就三都市场而言,水族医药市场,水族饰品市场、水族酒市场、水族旅游业等加速了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使水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了市场。三都水族端节、卯节等民族节日旅游业的发展使水族传统文化走向了市场。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聚集了60%以上的水族,其独特民族文化通过其民族节日、民族工艺品得以揭示其神秘的面纱。特别是“端节”“卯节”,了解、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随之带动和影响的产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祭祖和赛马是端节的主要内容。祭祖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这一文化习俗,促使水族地区长期以来渔业的发展。赛马则是端节的最高潮,时间都在亥日午饭后进行。赛马活动有固定的场所,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赛马的习俗不仅使水族地区几乎家家养马,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也成了当地农村运输的主要工具。
卯节有东方情人节之称。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预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日会招致旱灾虫灾与瘟疫。卯日是节日活动的高潮,盛行着赶卯坡青年男女唱对歌的习俗。卯坡是经过多年遗俗选定下来的,专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场所。一般多选在一个依山傍水地势较宽,能容纳下数万人平坦的坡顶上去进行。届时,不仅过卯节的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和毗邻各县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当日,经商者多要来摆摊设点,出售各种食品和日用杂货,不仅仅会使得整个卯坡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且也促进了水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马尾绣是水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衣服、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2006年6月,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也为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提供了珍贵艺术资料和保护途径。从业者学习培训交流,创新绣法、式样、图案设计,引导当地妇女制作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绣品,并通过行业协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渠道,开拓产品市场,使马尾绣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龙头产品,走俏市场。据统计,目前,三都县从事马尾绣行业注册个体户有199户,企业20家,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10000余人致富。
由水族文化开发所带动的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刺激和拉动了消费,带动了餐饮,旅馆,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使三都水族特色菜大显身手, 纯天然绿色食品,野舔菜、苦菜、加上别具特色的传统烹饪, 酸汤渔、鱼包韭菜、铁板烧、九阡酒、九阡李等许多传统美食将使游客大开眼界,食欲大增,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水族文化为发展旅游经济, 提高水族知名度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水族文化在遥人山东畔, 都柳江的繁衍发展, 原始森林的神秘, 古老文化的神秘魅力, 茂盛的绿色森林,清澈甘甜的都柳江水,渗透着泥土芬芬的清新空气,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辉映, 成为人们旅游探索自然与人文的诱人之地。目前一年一度的传统端节、卯节已成为省内外部分旅游者的选择, 营造万人汇聚水乡的空前盛况, 助推三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这些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都加丰富多彩。
今天,三都水族传统文化正以其古朴与神秘助推三都水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必将助推三都水族文化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潘朝霖,韦宗林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中国水族文化研究》
注:本文系黔南州专项课题《水族传统文化在中学政治课堂中的运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B091。
课题主持人:王兴才。执笔:陈杨。课题主要成员:王兴才、赵晓斌、蹇世平、周凤让、潘广林、周德年、杨承平、谢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