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作者】 陈可扬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能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
【正文】一、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根源,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数学文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从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来看,有些教师课讲解得很精彩,重难点突破方法得当,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很大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阅读文本、分析题意的能力。家长也经常跟教师反映,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时候让学生把题目再读一遍,当读到一半时就会叫到:“哦,我知道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还是出在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明确数学阅读的内容
  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1、概念、定义、公式的阅读。
  数学语言比较抽象,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经过教师的“加工处理”学生咀嚼起来比较容易消化,但真正转化储存、与已有知识相融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常被教师安排的练习题所替代,而知识存储的时间长短取决于表象知识停留时间、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一般说上课后五分钟至二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教师讲完后给学生一段看书时间,就是学生咀嚼消化的时候。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咀嚼,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便会很快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最终形成能力
  2、“读一读”、“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的阅读。
  在教学不同的知识时,由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课后阅读材料。新教材设计有“读一读”、“你知道吗”、“综合应用”等课后阅读材料。这一部分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所学知识也联系很紧密,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
  3、习题的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更加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增加有多余信息和开放性的问题,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4、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
  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课外读物》等等,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指导数学阅读的方法
  1、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读
  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主要有两部分:课堂、课外。当前课堂全被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所占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时间则全部被大量的试卷, 练习所包围.因此教师要留出时间, 可以每周开设一节数学阅读课,每天腾出20分钟的时间专门用于数学阅读的教学,给学生阅读的机会,形成学生阅读的大环境。另外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开展多途经阅读,大力挖掘数学阅读资源,如收集数学普及读物、报刊,师生自办数学手抄报等,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进行数学阅读。
  2、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
  数学语言简练、严谨、抽象。阅读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更为重要,如:做一对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高是45厘米的铁皮水桶,大约需要多少铁皮?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一对”“铁皮”这几个关键词。有可能会算一个水桶的表面积,也有学生可能会算成一对水桶的体积等,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多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解决问题,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读”质疑
  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①为什么说在乘法里?除法里行吗?②为什么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要缩小,如果都扩大或都缩小结论成立吗?③为什么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必须是相同的倍数?如果是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积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再如:小红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50%,第二天读了第一天的30%,已知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读了35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50%?谁是谁的30%?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3、及时反馈,让学生享读
  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如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数学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来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之,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意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搭建平台,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