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藏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强周太

【机构】 青海省贵南县茫拉寄宿制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忽如一夜春风来”,藏语文课上“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们似乎真的解放了手脚,张扬了个性,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这些误区并找到相应的对策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藏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
【正文】一、教师亲自参与关注学习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同时,老师决不是“观众”,应融于讨论之中,巡视指导,有针对性的作一些辅助工作,还应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体察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思想上的偏差。进而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共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促其改正。我们不“干涉”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一定要“关注”学生,适时“调控”。譬如,合作前,帮助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确定活动方案,查找资料,指点方法等。合作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两个小组与学生共同探讨,能起到激活思维、调整方向的作用,合作后的评价也能有依据有凭证。 
  二、帮学生养成高效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解决了基本的阅读障碍后(字的读音、词的理解,有的词要放在文段中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应思索课文整体上讲了什么,也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学生现在的做法是,普遍借助工具书,这样就缺少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要把握文章整体意思,必须逐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本不是太难的事,但问题在于学生层次不一,有的学生读完一段后能迅速抓住主要意思,而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这一能力。细究原因,一是读书不细心,不会边读边想;二是读书能力欠缺,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三是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各自然意思。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逐段弄清意思,再整体把握全文意思。连自然段意思都不能把握的,只有静下心来,逐句弄清意思。把握每句意思时,可以采用缩句的方法,把每句话缩写为“什么是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再把各句意思综合起来,弄清每个自然段意思,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三、交给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在小组中,可以设一个小组长,一个记录员。小组长要协调本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动成员畅所欲言,组织解决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员要记录好本组成员讨论形成的意见。小组长和记录员可以采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有了明确的分工,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合作技能。比如要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善于倾听组员的发言,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自己思维和价值取向;当遇到不同见解时,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组员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积极地鼓励,以达到相互支持;遇到较大的困难和分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才显得有意义,才能使个体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五、丰富评价手段增加评价效益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特别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教师要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使学生形成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教师还要丰富评价手段,转变评价主体,更多地将评价主权还给学生,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的形式促进评价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可组织小组自评,在这个小组自评过程中,学生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意识到每个人在小组集体中的作用,意识到集体的事需要大家的合作,意识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合作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合作情感和坚定的合作意志。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主编朱慕菊;
  [2]张金;;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