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体能测试和体育课目标辨析

【作者】 孙鲁伟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四中学


【正文】“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句话说明了体育课与课外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体育课”与“体能达标”二者之间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指向于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而获得理性增生的教学过程,而“达标”是趋向于通过练习使机体达到一定的生物学目的(身体运动能力与运动水平的达到所限定的指标或指标之上)。随着当前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越来越重视,教师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误解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使体育教学返回到了“体质健康”的价值层面上。让达标牵着体育课的鼻子走路,致使体育课变成了“体能训练课”,体育课上教师不去教课程,而是让学生一味的练习达标项目。这种现象使体育课戴“体育课”之冠而失体育课之实,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体育教学。所以,教师需要明确体测的意义,才能摆脱绳索,重新步入到真正的体育课堂来。
  一、达标是国家用来督促学生运动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并不是体育课的评价标准。体育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运动获得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增生。也就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同时为自己的今后发展沉淀一定的体能,所以体育课中饱含着学生所需的达标所需的体能和获取体能提升的方法。如50米跑、跳绳、仰卧起坐……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也获得了提升自己体能的方法,体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达标”与体育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一堂好的体育课好,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而且会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学生从体育课中获得了一定的科学锻炼方法,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运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大幅度提升,有效提升达标指数。所以体育教师要舍掉急功近利得不偿失的做法,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达标只是国家用来督促学生运动参与运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种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监督检查学校的体育工作,它并不是对体育课好坏的评价标准。不要为达标而达标。
  二、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达标”非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通过学生对不同特性的身体运动的学习,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依托,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控制自身,与他人合作竞争,同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围绕着运动技能所展开的体育课程教学,实际上就形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增生过程也就形成了体育课的核心价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无论在未来用于解决新的运动课题还是应对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其价值满足于社会和个体的共同需要。体育课程资源中有很多不同特性的项目,而体育教学则是围绕这些项目进行操作,达到健身育人的目标。如果我们把“达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的,学生将失去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也就失去学生应有的运动乐趣、失去了体育课核心价值。
  三、体育课不能忽视对学生体能的训练。
  由于体能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能锻炼,同时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和丰富学生体能的锻炼形式和方法。除了各种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外,还要收集、整理、挖掘、开发新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在“达标”测试中我发现肺活量的成绩很差,其原因有二,缺少吹的技巧,个人的素质。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技巧,没有坚持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再如:对于学生身高体重,我们很少去关注,假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设计身高体重比的比赛,肥胖的学生会加强锻炼减肥,而太瘦的学生也会为达到目标让自己达标。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能训练。
  四、体育课上对学生体能训练要注重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可操作性
  学生体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仅仅靠几节体育课所能解决的,需要靠学生长期不懈的参与锻炼,所以教给学生体能锻炼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该锻炼方法的可操作性,简易型和可移植性,这样学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锻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
  (二)趣味性
  单一枯燥的锻炼方式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和坚持下来,所以教师在选择教给学生的锻炼内容和锻炼方法时要选取既有锻炼效果,又具备趣味性和多样性,能使学生在轻松、欢快、有趣的氛围中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有效性
  教师在教给学生锻炼体能方法时,要明确告诉学生锻炼步骤,并通过学生这种锻炼方法着重发展身体哪项素质,以及锻炼后的效果会怎样,学生在明确训练方法和步骤,以及训练后的效果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学生锻炼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针对该练习方式所发展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项测试,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感受到自我超越的快乐,坚定学练信念。
  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意义在于为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通过测试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在的不足,从而让学生在下一年里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所以“体侧”是国家用来督促学校体育工作和个人锻炼行为的一种措施,而不是用来检测体育课质量高低的标尺,更不是体育课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决不能让体测牵着体育课的鼻子走路,但也决不可忽视体育课所肩负的健身使命,应在教给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能的训练,使体育课切实完成它所独有的健身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