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探政治课堂上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

【作者】 赖晓燕

【机构】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摘要】理性精神是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阐述了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困境及相关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政治;学科素养;理性精神;时事
【正文】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高中生要培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从而成为有立场、有理想、有自尊、守规则、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首先一个要求就是他必须具备探寻事物本质、追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低俗高尚的能力,而这依赖于理性精神的形成,故“理性精神”是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
  一、培养理性精神的困境
  1、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
  高中生的年龄大多数在15-18岁的范围内,这个阶段心理思维发展呈现这样的如下特征: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看问题,偏激倾向等在所难免。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存在“猎奇”的态。
  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自我为中心突出,缺少换位思考。
  2、政治传统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学生则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政治课教学领域,就是把学生看作是接受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实际上,教学过程除了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生存和成长的过程,这是政治课教学的人性基础与现实要求。
  3、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独立功能,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当下理性精神培育有一个困难就是社会、家庭环境的“非理性”。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非理性”。这样的大环境对学士理性精神的形成是不利的。
  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是每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完成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二、培养理性精神的一点思考
  作为政治学科的一线教师,我的一点尝试是引时事热点分析入政治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思辨课堂,以此培养学生理性精神,这个时事热点分析不是三言两语的简单介绍,而是一个逻辑严密、有理有据、拓展延伸的“课题”分析,希望能成为学生看待热点、思考问题的一个“标杆”。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要求教师将灌输式教育改为启迪式思索,他不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而要启发诱导学生用理性思考构建一个科学看待世界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从众的、一元的、无背景的,而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多元的,并且和他人相联系的。在准备大量背景资料和知识元素前提下,精心设计提问、讨论、辩论环节,引导学生认知社会,感悟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举个例子,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这个热点与教材的联系十分密切,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案例。前一段时间的“塑料大米”、“塑料紫菜”、“棉花肉松”视频刷爆朋友圈、占据热搜前排,这个案例怎么用呢?第一步,看现象。给同学们观看这些小视频.“塑料大米”的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塑料紫菜”视频中,一名女士对海佳味牌的紫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重复这些紫菜都是“黑塑料袋做的”,并说自己在食用紫菜的过程中发现紫菜嚼不碎,并表示紫菜有一股腥臭味。视频中,该女子使用了很大的力气来对紫菜进行撕扯,以示很难撕开。棉花肉松”的视频,一网友蛋糕里面的肉松放到水里清洗,最后肉松呈现出泛白拉丝状,怀疑商家将棉花冒充肉松出售。看完视频让同学们谈看法,同学们大多是痛恨、气愤、指责相关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社会信用体系等。我认为这个过程不可仓促,需充分讨论,原因在于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全相关主体、思考全面,二是第一步的充分酝酿可以与第二步形成强烈反差,有利于记忆深刻、教育效果号好。
  第二步,谈本质。在他们充分表达意见,我给他们提供一组数据对比,“棉花肉松”的主角棉花一吨的价格是1万8千元,而猪肉一吨价格却只有1万4,“塑料大米”中的主角塑料颗粒成本一般都要十几元/斤,而普通大米市价一般不会超过5元/斤。商家会做这样的亏本买卖吗?给同学们播放央视的辟谣视频及介绍这些谣言带来的负面后果。
  第三步,拓展发散。这个层次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掌握深度、广度。比如分析食品安全的国内外历程、政策及对比、建议献策、谣言的成因与破解、社会诚信建设等等
  总之,政治教师要切实抓住理性精神培养这个着力点,引领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批判,跳出情绪纷扰,深刻反思,增强主体意识,健全人格,早日成长为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现代公民。但将学科核心素养成功转化为学生素质,尤其是从操作层面进行实践,是目前广大教师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引时事热点分析入课堂进课堂,“树标杆”是我的一点探索,我仍需不断探索思考、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丽敏,陈晓慧《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载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2001 , 9 (4) :257-260
  [2]李雷《理性重构——“新理性精神”》载于《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 2005 (4) :4-6
  作者简介:赖晓燕(1987- ),女,汉族,大学本科,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