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侯长青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课堂是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从学生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笔直简要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紧扣新课标,认真备课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熟悉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法的阐释。《历史课程标准》是新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而教科书又是我们教学的最主要工具,所以我们必须先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阐释,才能真正的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其中变化的精神理念。
  熟悉了《历史课程标准》不等于你能讲好历史课,要想讲好历史课,还要从最初的备课工作做起。我必须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没有优势可言。对于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科书,教师备课工作也必然要有所变化。历史知识虽然不变,但知识的孰轻孰重、孰详孰略都较之旧教材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对于老教师和新教师都是一个变化。而且《历史课程标准》中又将历史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这就要求历史课所需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历史课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新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出在专业上的薄弱点,了解历史专业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地丰富历史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的提高。讲好历史课,最基础的前提是教师应具有相应的专业历史知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又要求教师要掌握更丰富的历史知识,不能只熟悉教师们以前很熟悉的、“老生常谈”的几个固定历史图片、故事等等,而应是对历史知识大量的、多角度的、鲜活的历史资料的掌握。比如我们讲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如果只拘泥于过去课本上仅有几幅图片、文字资料等,就无法多侧面、多角度、鲜活地、深层次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和抗日精神,也不能全面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种种侵略罪行,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就不深刻。反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可以掌握更多的抗日战争资料,使得敌我双方的资料都充实而丰富,那么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课的教学资料的选择就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浓了,新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标准也就达到了。如何准备呢?其实教师(或是学生)搜集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的途径是很多的,可以从教材、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网络媒体、身边的生活所见所闻等途径来提取教学所需的资源。相信有了这些充实的资料,对教师们讲课、学生们听课都有很大的好处。
  2、了解历史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各学科知识是历史教师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师所应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其它各学科中,一般的地理知识是历史教师必须有所了解的,所谓“史地不分家”。比如,讲到看历史地图的方法、历史文化的地理影响、原始人类的起源、隋朝大运河等等都必须用到地理知识。其它学科,像语文、政治等文科类科目也是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平时课堂的听说训练,问题的分析与解答都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训练;而讲到政治制度时、社会发展演进等问题时又是政治学科的体现。至于理科类,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由于历史文化课上都有涉及。因此,可以说历史与各学科的关系都是十分密切的,作为历史教师也就必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了。
  3、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准备。新课程改革最大变化是教育理念的变化,那么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一切备课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都是为了“新课标”中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们不能再以自己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教学资源用于实际教学是否合适,而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资源是否可以为学生接受、理解,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好,讲得符合新历史课程要求。在这以上三方面都做好后,我们就可以准备上课了。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就要会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把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观念和模式的转变列举如下:1、在教学观念上,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此可知,历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历史教育的需要。如何理解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呢?
  首先要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摆脱以往教育观念导致学生成了知识的记忆机器,而不能学以致用;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能够充满兴趣地主动学习。以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型模式,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强调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式的掌握,考试时历史复习成了背书,这些实际上都违背了我国教育的真正目的。试问学生在如此的教学方式下学习历史,对于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又怎会掌握呢?这并不是历史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认清,新的课程改革是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运用,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这才是历史教育最应达到的目的。教师应懂得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历史教学情景,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积极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个性,能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能通过他们的主体性学习而有所得。
  其次就是广开思路,多动脑筋,利用我们手里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创造符合教师所在学校所属学生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很多的,如记忆、思考、听说、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尽可以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而用之于课堂。最近,我听的一些本区历史教师的课,基本上最少也有五种,最多的几乎囊括了全部教学方法。比如,本校初二学生收集的红军长征的资料,初一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收集;劲松四中初一学生的诗词朗诵;三里屯一中初一学生对卢沟桥的实地考察,对佟麟阁路、赵登禹路的考察,并都经过思考、总结写有评论;安慧北里中学初一学生的有关唐太宗虚心纳谏故事的表演和漫画创作,团结湖三中初中学生对身边的社会、家庭物质生活变化的调查等等。有了这些由学生自己参与创作的教学资源,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就被随之激发了,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教师于是成了课堂的指引者,再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变成了平等的共同互动的“同学”。而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教师恰当的引导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
  三、及时总结反思,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讲完一节课后,尤其是新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刚刚上完课的优缺点。在上课时,时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而有一些突发奇想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突发奇想的教学方法应该及时记录下来。而对于一些教学方法的设计、运用等实际效果不好的,也应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这样,教师通过自我的总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改进教学方法。
  一名历史教师还必须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平时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既能汲取其他老师的讲课优点,又能通过一些比较而分析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可以把自己的优势提高。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很有研究的教学艺术,以上我只是从简单的几个角度进行浅层次的分析,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需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付之实践时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善于尝试的胆量,有敢于坚持的勇气,那么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学生也会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