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预设
【作者】 格日措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寄宿制小学
【摘要】备课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提高目标预设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一个科学的教育目标,应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上综合考究。【关键词】教学目标;预设;科学性;长远发展
【正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出发,重新定位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实施新课改中,我们个别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解读不够、领悟不深、认识不明,在进行备课时,总是断章取义或曲解要求,从单一课时进行预设,没有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导致课堂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教学有效性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商谈教学目标定位和预设问题。
一、应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长远甚至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定位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兴趣和强烈需求)和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应把握学科整体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程目标,既从总分出发,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阐述,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知识技能学习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载体,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又按事件发展来研究,分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这些词语对知识、技能、情感培养达成既有方法上的要求,又有层次上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以前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
三、课时目标应显隐并重
课时目标中,既要有显性目标,又要有隐性目标,实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并重。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所谓隐性目标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并且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其显性目标为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理解如何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并能正确地计算侧面积;其隐性目标是通过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转立体为平面,再把“面”转换成“体”,达到了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见,显性目标的达成必须有隐性目标的作用,而隐性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显性目标,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统一整体,使学生获得发展。
四、应分层级设定学习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教学目标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既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又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达成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实现学生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盛群力、献华、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祭秀荣,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课程(上)》,2015.7。
一、应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长远甚至终身发展,某些教学目标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因此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定位教学目标。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兴趣和强烈需求)和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应把握学科整体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程目标,既从总分出发,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阐述,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知识技能学习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载体,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又按事件发展来研究,分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这些词语对知识、技能、情感培养达成既有方法上的要求,又有层次上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以前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
三、课时目标应显隐并重
课时目标中,既要有显性目标,又要有隐性目标,实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并重。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所谓隐性目标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并且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其显性目标为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理解如何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并能正确地计算侧面积;其隐性目标是通过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转立体为平面,再把“面”转换成“体”,达到了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见,显性目标的达成必须有隐性目标的作用,而隐性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显性目标,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统一整体,使学生获得发展。
四、应分层级设定学习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
总之,教学目标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既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又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达成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实现学生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盛群力、献华、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祭秀荣,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新课程(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