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是什么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者】 吴光芝
【机构】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兴隆小学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一题多解,但学生做题方法比较单一。教材例题和学生作业的评判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关键词】数学;思维
——参加“数学优质”课评比引发的思考
有幸代表我们中心学校参加了一次二小集团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数学优质”课评比赛。虽然只取得了三等奖,但通过听评课和上课使我收获多多,专家的点评让我心绪难以平静。不得不让我思考:是什么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要让学生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数学知识。在课后点评中专家就指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怎么非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呢?只要搞清楚计数单位,每次的乘积末位对哪里,用谁先乘谁都是可以的呀。是的,我们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只要把积的末位对着十位,结果同样是正确的,甚至于我们用第一个因数个位、十位、百位分别来乘第二个因数,只要搞好对位,同样也可以正确地计算出结果。也就是学生没有必要遵循,老师也不必要强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是:1、用第二个因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与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2、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要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要学生能够殊途同归,老师都应该肯定学生的方法,并且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然而,学习中学生往往只会少许的方法,教师似乎也只认可少许的方法。
到底是什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呢?在我看来首先是:教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然而课前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要预习,就算老师没有要求学生预习,只要学生打开课本,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例题,都有相应的解答模式。例题的解答模式或方法都会或多或少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中学生难以天马行空地展开想象,慢慢地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来验证获取知识了。就如,这次我们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例题是: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并且预设了拿12个145相加,分别用乘法计算10个145和2个145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等等。然而,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都会直接用145×12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做法是教材所呈现的,也是最简单的,难道我们老师还得再让学生去用繁琐的方法去解答吗?
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的教材可否不体现做题的方法呢?怎样做、有多少种合理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可取只在教师用书中体现。如此一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肯定会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吧。在批改学生作业,特别是试卷时肯定会象语文用字组词一样,老师得慢慢斟酌,甚至要集体诊判了。因此,我们现行的作业批改,教学评价是禁锢学生的思维的第二个因素。
原先我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只要学生能够利用合理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我都会予以肯定的,一些细微环节不会死板要求学生面面俱到。例如在解方程中,例题中要写一个“解:”才开始写求方程解的过程,如果一些学生没有写“解”字,只要他能够正确的救出方程的解,我也算他正确的。再如,“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这种题型只要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我也会予以一定的肯定。可是在统考统改中我遇到很多老师,解方程没有写“解”,如果是2分题,会被扣1分;用简便方法计算,没有用老师认为简便的方法计算的不给分。如此一来,作为老师的我们还敢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吗?我们只能让学生采用教材倡导的,普遍教师认可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了。这也难怪乎这次同课异构“数学优质课”评比,没有达到我们数学教学专家想要的“异”的教研效果。我们7名参赛的老师竟然都是通过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的。老师上课如此步调一致,我们又怎么去指望学生发挥想象,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呢?
参考文献:
[1]《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