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读”后五“疑”迎刃而“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疑”环节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娟
【机构】 四川省达川区福善镇中心学校
【正文】小学语文“读”“疑”“解”“思”四字四步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线,“疑”为核心,“思”为心法,培养智育为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在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体现“疑”这一核心环节,以达到“读”与“解”的巧妙过渡,笔者认为“读”后巧用五“疑”,可达“解”之目的。
一、课题“疑”。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疑”的习惯。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课题“疑”。教师展示课题“母亲的恩情”,要求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后,教师问:“小朋友们,根据课题‘母亲的恩情’你想到什么?请大家说一说!”学生思考片刻,陆续发言:“老师,母亲是不是可以叫妈妈?”;“我想知道什么叫恩情?”;“我想知道孟郊的母亲给了他什么样的恩情?”;“我想知道孟郊为什么写这首《游子吟》?”;“老师,孟郊写的这首诗叫《游子吟》,‘游子’是什么意思?‘吟’是什么意思?” ……。教师认真听了学生的质疑:“小朋友们非常善于动小脑筋,想出这么多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现在请小朋友们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这么多童心的种种疑问,教师微笑着一一点头。这样的课题“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活跃,巧妙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二、全文“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尝试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质疑,以“疑”为前提,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再读课文,以达自主释疑之目的。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尝试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朗读中遇到的疑问。生朗读后质疑:“全文共有九个小自然段,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田老师口才,文章很好,是不是说田老师会说话,作文写得好?”;“课文第四自然段里‘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戛然而止’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以上学生的种种质疑,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真切地反映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读课文中自主解答自己的疑问。
三、段落“疑”。在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段落熟练朗读,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的段落“疑”。学生熟读第二自然段后提出疑问:“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说明后面还有那些地方要植树?”;“红领巾指的是我们,单是我们小学生植树行吗?”;“这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欢歌笑语’是什么意思?”;“‘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清脆的小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句子“疑”。学生通过品赏诵读文章段落中的句子后,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加于质疑,以丰富多彩的质疑形式达到多种互动。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教学中的句子“疑”。学生读:“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生读后质疑:“为什么把快要落下的太阳说成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师问生:“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有学生1回答:“因为快要落下的太阳是圆圆的!” 学生2回答:“因为快要落下的太阳是红色的,圆的!” 学生3回答:“因为快乐的孩童脸是圆的!” 学生4回答:“因为快乐的孩童脸是圆圆的,红的。快要落山的太阳和快乐的孩童的脸相像!”。这样的质疑互动,学生疑,学生解疑,教师只是参与,却能引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何乐而不为。
五、拓展“疑”。通过以上四“疑”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再泛读课文,对全文再次质疑,拓宽学生的思维,升华感情。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拓展“疑”。学生泛读全文,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游子吟》后播放课件,要求学生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母亲》。听完歌曲,师问:“通过《母亲的恩情》一文的学习,小朋友们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要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我要为妈妈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
总之,“读”“疑”“解”“思”四字四步教学模式的“疑”是模式应用中的核心环节,在把握“读”这个主线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课题“疑”、全文“疑”、段落“疑”、句子“疑”和拓展“疑”,先“读”后“疑”,“疑”后“解”,“解”中生“疑”,“疑”中出“思”,彰显教师参与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开发学生智力,这也是模式应用目的之所在。
一、课题“疑”。学生读课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知,对课题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疑”的习惯。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课题“疑”。教师展示课题“母亲的恩情”,要求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读后,教师问:“小朋友们,根据课题‘母亲的恩情’你想到什么?请大家说一说!”学生思考片刻,陆续发言:“老师,母亲是不是可以叫妈妈?”;“我想知道什么叫恩情?”;“我想知道孟郊的母亲给了他什么样的恩情?”;“我想知道孟郊为什么写这首《游子吟》?”;“老师,孟郊写的这首诗叫《游子吟》,‘游子’是什么意思?‘吟’是什么意思?” ……。教师认真听了学生的质疑:“小朋友们非常善于动小脑筋,想出这么多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现在请小朋友们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这么多童心的种种疑问,教师微笑着一一点头。这样的课题“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师生互动活跃,巧妙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
二、全文“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尝试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全篇文章进行质疑,以“疑”为前提,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再读课文,以达自主释疑之目的。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尝试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朗读中遇到的疑问。生朗读后质疑:“全文共有九个小自然段,可以把它分成几部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田老师口才,文章很好,是不是说田老师会说话,作文写得好?”;“课文第四自然段里‘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戛然而止’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以上学生的种种质疑,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真切地反映出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读课文中自主解答自己的疑问。
三、段落“疑”。在学生自主尝试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段落熟练朗读,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的段落“疑”。学生熟读第二自然段后提出疑问:“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说明后面还有那些地方要植树?”;“红领巾指的是我们,单是我们小学生植树行吗?”;“这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欢歌笑语’是什么意思?”;“‘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清脆的小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句子“疑”。学生通过品赏诵读文章段落中的句子后,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加于质疑,以丰富多彩的质疑形式达到多种互动。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教学中的句子“疑”。学生读:“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生读后质疑:“为什么把快要落下的太阳说成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师问生:“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有学生1回答:“因为快要落下的太阳是圆圆的!” 学生2回答:“因为快要落下的太阳是红色的,圆的!” 学生3回答:“因为快乐的孩童脸是圆的!” 学生4回答:“因为快乐的孩童脸是圆圆的,红的。快要落山的太阳和快乐的孩童的脸相像!”。这样的质疑互动,学生疑,学生解疑,教师只是参与,却能引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何乐而不为。
五、拓展“疑”。通过以上四“疑”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再泛读课文,对全文再次质疑,拓宽学生的思维,升华感情。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拓展“疑”。学生泛读全文,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游子吟》后播放课件,要求学生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母亲》。听完歌曲,师问:“通过《母亲的恩情》一文的学习,小朋友们想说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我要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我要为妈妈做一件或几件事情!”;“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 ;……
总之,“读”“疑”“解”“思”四字四步教学模式的“疑”是模式应用中的核心环节,在把握“读”这个主线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课题“疑”、全文“疑”、段落“疑”、句子“疑”和拓展“疑”,先“读”后“疑”,“疑”后“解”,“解”中生“疑”,“疑”中出“思”,彰显教师参与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开发学生智力,这也是模式应用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