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高考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
【作者】 王自锋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八中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传统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以及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入,作为高中预备阶段的初中教学管理策略对日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果的提升都会产生显而易见的作用。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教学管理,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了当下初中教育管理工作执行者和参与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的问题。【关键词】新高考背景;初中教学管理;课堂优化
【正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恰值青春发育的叛逆时期,因此教师在选择管理方式和教学手段时一定要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而这不仅是新高考背景下对初中教育管理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亦是适应个体成长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采取有利于初中生个体成长、有益于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管理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助力社会培养和构建人才体系的重要步骤之一。
一、与时俱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高考改革后,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能力,彰显课堂魅力,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选修和选考,以凸显新高考改革的现实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创新,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以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的最为直观的体现,其细节的把控、时间的消耗不仅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亦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多媒体、电子科技应用于课堂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完全可以以与时俱进之思维,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在当下环境中的好奇心和教学需求。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或者英语类的需要大量朗读、观看和记忆类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多种多媒体影音资料、在线课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单纯的语音传输式的课堂、平面化的课堂变为更具互动性和立体化效果的存在。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教师在“讲”课这一环节中的时间消耗,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观摩、自主研究和自我学习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根本归宿,改变多年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改革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个学科教师所首要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尤其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更愿意在面对一群新生时,通过过往积累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传输,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当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他人学习之时产生的难点、感受他人学习之时产生的“症结”,换言之在这样一种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只是课堂被动的参与者,而这也就是很多初中生会产生一种“学习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他人”的错误认知。马克思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原理中曾指出“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换言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提升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被动课堂转变为主动课堂,才有可能让学生发自真心地去学习和接受知识,才有可能产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果、高质量。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参考课本的情况下,就个人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发表观点,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提点,而不是以“口述答案”的方式让学生去“牢记”。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生选考科目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对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带来改变,尤其是走班制的普及,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对课堂良好氛围的把握,注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作为保障学生良好学习状态和心理境况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乐观、积极和钻研的态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反之,枯燥的课堂氛围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整个课堂陷入一汪“死水”当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和课堂的意义。而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破课本对教学内容的束缚,而是进行大量的旁征博引,纳入当下的娱乐流行元素和趣味话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发言,或采取竞赛式的课堂呈现方式,让课堂变成新奇有趣的竞技场。当然,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以往策略运用不佳的教师也曾在大量纳入能够让学生开心和愉悦的教学元素之后,却对学生“笑过之后一无所获”的境况而无可奈何。归根到底,初中生毕竟处在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教师基于此更需要在制定课堂纪律、恪守课堂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新型课堂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和谐、融洽又充满互动性的师生关系,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生对于学科的偏爱或者厌恶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对教师喜好程度的影响。笔者调查研究得知,很多初中生考试成绩较为理想的科目,其授课教师都是个人比较喜欢或者愿意互动、沟通和交流的老师,而学生一旦对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不喜欢,或者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那么这种情绪极有可能带入到课堂当中,以至于其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关注,甚至故意在课堂上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和老师对着干。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来说,教师只有充分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打破严谨的“师”、“生”壁垒,主动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喜欢上自己的课,喜欢上自己所教学的内容,才有可能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依附性,削弱其个性中的“尖锐”因素。而要想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下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主动和学生展开交流、展开对话,当然对话的内容和范畴并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然所谓课上和课下就无所谓差别。很多学生在课下会呈现出较为“本真”的一面,其情绪较为放松,也更容易向教师袒露出自己的心声,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脱下自己所谓“教师”的外衣,转变为一个“知心朋友”的角色和形象,去感受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所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当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其就有可能将这份了解反馈在日后教学的过程中,反馈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选择中,让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形成。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机会、学业水平考试、“三位一体”选拔方式、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等变革,都将对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这无疑也为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自身素质虽不是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但是其本身的高低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和教学策略的达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高考背景下的初中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于巩固高中时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教师更需要在整个课程筹备阶段认真备课,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整堂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为了避免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知识接收效果的低下,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和内涵,不断补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个人要以一种发展性的思维、与时俱进的视角,不断调整课堂、改善教学方法,让个人素质带动全体学生的素质高度发展和提升,让高考视野下的初中教学呈现出更符合初中生特点、符合其成长情境的轨迹和特征。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高考命题成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发展,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性格特质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管理来实现对课堂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新高考背景下初中学校独立价值取向与坚守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5(01):74-78.
[2]张前书.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40-41.
[3]金刚.完善初中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2012(07):200-201.
一、与时俱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高考改革后,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能力,彰显课堂魅力,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选修和选考,以凸显新高考改革的现实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创新,尤其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以向学生传输知识和技能的最为直观的体现,其细节的把控、时间的消耗不仅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呈现,亦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多媒体、电子科技应用于课堂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完全可以以与时俱进之思维,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在当下环境中的好奇心和教学需求。比如在进行语文课或者英语类的需要大量朗读、观看和记忆类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多种多媒体影音资料、在线课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单纯的语音传输式的课堂、平面化的课堂变为更具互动性和立体化效果的存在。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教师在“讲”课这一环节中的时间消耗,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观摩、自主研究和自我学习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新高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根本归宿,改变多年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改革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个学科教师所首要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尤其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更愿意在面对一群新生时,通过过往积累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传输,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当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他人学习之时产生的难点、感受他人学习之时产生的“症结”,换言之在这样一种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学生只是课堂被动的参与者,而这也就是很多初中生会产生一种“学习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他人”的错误认知。马克思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原理中曾指出“内因是条件、外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换言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断提升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被动课堂转变为主动课堂,才有可能让学生发自真心地去学习和接受知识,才有可能产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果、高质量。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参考课本的情况下,就个人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发表观点,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提点,而不是以“口述答案”的方式让学生去“牢记”。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生选考科目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权,对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带来改变,尤其是走班制的普及,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对课堂良好氛围的把握,注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作为保障学生良好学习状态和心理境况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乐观、积极和钻研的态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反之,枯燥的课堂氛围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让整个课堂陷入一汪“死水”当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和课堂的意义。而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破课本对教学内容的束缚,而是进行大量的旁征博引,纳入当下的娱乐流行元素和趣味话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发言,或采取竞赛式的课堂呈现方式,让课堂变成新奇有趣的竞技场。当然,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以往策略运用不佳的教师也曾在大量纳入能够让学生开心和愉悦的教学元素之后,却对学生“笑过之后一无所获”的境况而无可奈何。归根到底,初中生毕竟处在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阶段,教师基于此更需要在制定课堂纪律、恪守课堂原则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新型课堂
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构建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和谐、融洽又充满互动性的师生关系,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生对于学科的偏爱或者厌恶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对教师喜好程度的影响。笔者调查研究得知,很多初中生考试成绩较为理想的科目,其授课教师都是个人比较喜欢或者愿意互动、沟通和交流的老师,而学生一旦对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不喜欢,或者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那么这种情绪极有可能带入到课堂当中,以至于其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关注,甚至故意在课堂上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和老师对着干。从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来说,教师只有充分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打破严谨的“师”、“生”壁垒,主动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喜欢上自己的课,喜欢上自己所教学的内容,才有可能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依附性,削弱其个性中的“尖锐”因素。而要想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下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主动和学生展开交流、展开对话,当然对话的内容和范畴并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不然所谓课上和课下就无所谓差别。很多学生在课下会呈现出较为“本真”的一面,其情绪较为放松,也更容易向教师袒露出自己的心声,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脱下自己所谓“教师”的外衣,转变为一个“知心朋友”的角色和形象,去感受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所谓“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当教师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其就有可能将这份了解反馈在日后教学的过程中,反馈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选择中,让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形成。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考改革后,不分文理科、两次学业水平考试机会、学业水平考试、“三位一体”选拔方式、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等变革,都将对学校的课程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这无疑也为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自身素质虽不是影响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但是其本身的高低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和教学策略的达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高考背景下的初中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于巩固高中时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教师更需要在整个课程筹备阶段认真备课,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保证整堂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为了避免教授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知识接收效果的低下,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和内涵,不断补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个人要以一种发展性的思维、与时俱进的视角,不断调整课堂、改善教学方法,让个人素质带动全体学生的素质高度发展和提升,让高考视野下的初中教学呈现出更符合初中生特点、符合其成长情境的轨迹和特征。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高考命题成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发展,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性格特质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管理来实现对课堂的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新高考背景下初中学校独立价值取向与坚守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5(01):74-78.
[2]张前书.初中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40-41.
[3]金刚.完善初中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2012(07):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