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四突出”
【作者】 向 明
【机构】 湖南省龙山县湾塘九年制学校
【摘要】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如果塘只是简单、机械地复习旧知,那就成了“炒冷饭”,也有教师找一些比较典型的习题代替复习,那复习课仿佛又成了练习课,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压抑。这样的复习课说到底还是一种操练式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起不到本该赋予复习课的以学生为本,全面巩固、综合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在复习课中,不妨给学生吃上一粒“健胃消食片”,“健胃”即强化复习的功能,注重知识的整理;“消食”即消化与吸收,注重知识的应用。【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突出;整理;应用
【正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把要学的知识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复习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合理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并通过一些典型的、有针对性的习题的应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 注重知识的整理,突出一个“解”字。
“解”就是指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哪些知识点出错较多等,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出恰当的复习计划。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复习课中,3的倍数特征,学生容易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观察个位,出错率较高。在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复习中,有些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有些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学生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在引导学生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两个内容通过学生“举例子”、“ 纠错小能手”等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2、 注重知识的整理,突出一个“构”字。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点是单个的、零碎的,因此,整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建构成知识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首先创设情境,自然引出课题,通过学生的回忆以及课件演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激活学生的知识沉淀。接着让学生自主整理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通过画、看、想、说,让学生体验新学习的平面图形是以转化成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从而感受“联系与转化”的思想。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各个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理解,并且沟通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里建构起“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五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整体图式,所获得的是经过认知编码的结构化的整块知识。
3、 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一个“活”字。
掌握知识,构建网络是复习课的目的之一,但消化、吸收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练习巩固复习成果,练习的设计要突出一个“活”字,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变式,体现阶梯性,要灵活多样,不能死板。如在复习长方形周长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
(1)、基本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变式题:观察下面长方形,量出你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3)、综合题:一个长方形的公园,长450米,宽120米,小明每天早晨锻炼身体绕公园跑两圈,他每天跑了多少米?
(4)、提高题:要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你打算量几条边?最少量几条边?为什么?
另外,知识应用中的“活”,应该体现在对练习中的个别数据进行处理,以降低计算的难度;有的练习可以只要求列式不计算;还有的练习重视口算与估算,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上,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一个“散”字。
“散”首先是指在知识的应用中,针对知识点的练习设计要考虑全面,涵盖有可能出现的其它情况,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如在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设计求出下列问题:
(1)、直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2)、有一个面不要计算的情况(如无底、无盖等);
(3)、有两个面不要计算的情况(如两端通风、对四周进行包装、粉刷长方体水泥柱子等);
(4)、其它实际情况(如粉刷教室时地面不要粉刷,门窗面积要减去;给游泳池贴瓷砖时上面是不要计算的等)
“散”还指在练习中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张师傅计划用9小时做完540个零件,实际用3小时就完成了5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任务?”学生有用算术方法解决的,有用比例知识解决的,有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的,还有的学生甚至列出了6种不同的算式。教师对所有正确的列式给予了鼓励和肯定,最后通过师生交流,选出了最佳的算式:9-3÷50%=3(小时)。学生既获得了老师的肯定,摆脱了思维的单一性,又找到了最佳解题思路,独立、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新授课是“画龙”,那复习课就是“点睛”,它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复习课中,知识的整理引导得当,对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的应用设计得恰当、高效,就能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中的积极性、趣味性,让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复习课中如果都能有效地发挥对知识整理和应用的作用,使复习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能实现复习课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1、 注重知识的整理,突出一个“解”字。
“解”就是指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哪些知识点出错较多等,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出恰当的复习计划。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复习课中,3的倍数特征,学生容易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观察个位,出错率较高。在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复习中,有些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有些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学生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在引导学生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对这两个内容通过学生“举例子”、“ 纠错小能手”等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2、 注重知识的整理,突出一个“构”字。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点是单个的、零碎的,因此,整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建构成知识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首先创设情境,自然引出课题,通过学生的回忆以及课件演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激活学生的知识沉淀。接着让学生自主整理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通过画、看、想、说,让学生体验新学习的平面图形是以转化成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从而感受“联系与转化”的思想。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各个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理解,并且沟通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里建构起“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五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整体图式,所获得的是经过认知编码的结构化的整块知识。
3、 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一个“活”字。
掌握知识,构建网络是复习课的目的之一,但消化、吸收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通过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练习巩固复习成果,练习的设计要突出一个“活”字,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变式,体现阶梯性,要灵活多样,不能死板。如在复习长方形周长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
(1)、基本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变式题:观察下面长方形,量出你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3)、综合题:一个长方形的公园,长450米,宽120米,小明每天早晨锻炼身体绕公园跑两圈,他每天跑了多少米?
(4)、提高题:要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你打算量几条边?最少量几条边?为什么?
另外,知识应用中的“活”,应该体现在对练习中的个别数据进行处理,以降低计算的难度;有的练习可以只要求列式不计算;还有的练习重视口算与估算,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上,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一个“散”字。
“散”首先是指在知识的应用中,针对知识点的练习设计要考虑全面,涵盖有可能出现的其它情况,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如在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设计求出下列问题:
(1)、直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2)、有一个面不要计算的情况(如无底、无盖等);
(3)、有两个面不要计算的情况(如两端通风、对四周进行包装、粉刷长方体水泥柱子等);
(4)、其它实际情况(如粉刷教室时地面不要粉刷,门窗面积要减去;给游泳池贴瓷砖时上面是不要计算的等)
“散”还指在练习中鼓励学生按不同的思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题“张师傅计划用9小时做完540个零件,实际用3小时就完成了5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任务?”学生有用算术方法解决的,有用比例知识解决的,有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的,还有的学生甚至列出了6种不同的算式。教师对所有正确的列式给予了鼓励和肯定,最后通过师生交流,选出了最佳的算式:9-3÷50%=3(小时)。学生既获得了老师的肯定,摆脱了思维的单一性,又找到了最佳解题思路,独立、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新授课是“画龙”,那复习课就是“点睛”,它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复习课中,知识的整理引导得当,对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的应用设计得恰当、高效,就能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中的积极性、趣味性,让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复习课中如果都能有效地发挥对知识整理和应用的作用,使复习课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能实现复习课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