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秀季

【机构】 黑龙江省克东县润津中心校

【摘要】语言训练又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文教育中学生的语言训练就是学生的“交际训练”,信息的传递,意思的表达就是从“说”开始的。
【关键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能力培养方式
【正文】《语文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融入社会的需要
  口头表达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人的口头表达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  
  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跟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人说话,都是通过思维把语言按规律组织起来以表情达意的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他们学好各门功课“善莫大焉”。在语文教学中,学好语言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开始
  在小学阶段,写生的语言表达正式逐步形成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又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病句多起来、说话不连贯;爱用名言警句、成语,却又用之失当;有时好说长句,造成句子成份残缺;等等。我们教师应及时抓住他们“想说”的强烈愿望,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加强指导,加强训练。
  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从多渠道、多形式中循序渐进地求得提高,这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口语训练激励机制。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讲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有一个适宜他们施展口才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教师要努力精讲,腾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对其进步应给予表扬鼓励,适当的贊许,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喜悦。对其口语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善于引导,热情帮助。
  四、重视语文教师的示范作用
  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用丰富、动听、优美的语言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当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一番勤奋的浇灌:从发音练习到词语积累,从语言修养到文化积累,从知识铺垫到道德涵养,从表达技巧到人格完善,每一步都要扎扎实实。
  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训练 
  1.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
  通过朗诵、背诵,训练语感,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我鼓励学生向以上的语言大师学习,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2.对诵读训练做有层次、有系统的指导,授之以法。教师要从正音开始,在把课文读流畅入手,再相继的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是高兴还是悲伤,哪些词语应该重音哪些词语应该轻声。
  3.在诵读训练中,教师应该注重方法的精湛,教师从范读入手,运用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等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从点滴范例中得到诵读的方法。  
  六、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和背诵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为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口语训练创造机会。
  总之,“说话”能力训练,是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要求,是这崭新时代的需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说话训练方法的指导,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中充分调动学生说话训练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谈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