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 陈荣芳

【机构】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和熏陶在一个人性格中留下深深的印迹。《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我确信教师无疑是最辛勤的耕耘者、播种者之一。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正文】目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普及,这就要求我们在借助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并且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把道德教育穿插在其中,使幼儿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们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一直要坚持的目标。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部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去实施。
  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一、德育教育的概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动所依据的标准就是道德,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是为了符合社会标准而开展的一系列全面的、有计划的针对被教育者的活动,通过对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并在受教育者主动认真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符合社会标准的思想道德。
  人是道德存在的基础,社会要重视人的自由和约束是一切道德的要求。道德指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的道德,也就是说一切道德都是以人的主体地位为根据的,在道德的培养中个体积极的配合体现了个体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能激发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进行自我认可等,道德对人具有双面的作用,一方面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它又对人有制约作用,它是主客观的结合;通过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帮助人自身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
  广义的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德育教育的总目标,我们可以把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为:
  1.在思想上: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父母等情感;培养幼儿关心集体并服从集体的集体意识,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具有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
  2.在品德上:教育幼儿要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幼儿诚实守信、好学好问、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
  3.在行为上: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具有基本的环保意识等。
  三、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必要进行德育教育,“树大自然直,等长大后再进行德育教育”,表现在一切采取包办代替,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其结果是孩子从小到大毫无竞争意识;有的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孩子在道德认识上完全混淆,误认为金钱就是一切。更甚者当着孩子的面不注意语言卫生或者不注意自己的举止,这样忽略德育教育的结果,是孩子从小就说脏话甚至和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结果任由孩子发展,听之任之,有的孩子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大人不要把小孩当成孩子看待,从小开始就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紧抓孩子的德育,净化孩子周围的空间。
  四、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规则见于平常,习惯成于自然。根据这朴素的法则教师应利用平常而琐碎日常生活对幼儿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幼儿的德育是非常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一部分,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质。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知与行统一的一个过程,是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变成自己自觉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复杂、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连续性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教师在平常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练习而得以形成。需要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需要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自制、自律的品质。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幼儿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要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保持步调一致,使学校内外的教育影响保持连续一贯性,互相配合以便形成强大、统一的教育合力,共同协力教育好我们的幼儿,确保幼儿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孩子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家校合作,社会参与才会取得相应的德育效果。
  五、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提供模仿的榜样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教师都是孩子的镜子,孩子在教师身上看到的既是教师也是孩子自己,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做到慎言慎行。有这样一个例子:班上的一小朋友原先是个很懂礼貌的孩子,每次看见老师都会高兴地向老师问好,问早。可有段时间他一反常态,清脆悦耳的问候声听不到了,在与孩子真诚地交谈中我了解到原来有几次向老师问好时老师没有反应,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再主动问好了。其实教师与其让幼儿先向老师问好,还不如老师主动向幼儿问好,这样会使幼儿自觉地效仿老师的行为,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田,当孩子在获得爱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地关爱别人。在这样反复正面影响中,幼儿互敬互爱、明理守纪的良好品质也在逐渐形成。
  总之,教无定法,法无定性,但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实际。德育教育的方法多式多样,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德育的重要性,都来关心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有希望。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我们的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