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再探

【作者】 杨景銮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十里小学


【正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把自主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下面,就谈谈自己近年来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构建学习氛围的和谐性
  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考和勇于质疑的能力,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体现真正的民主。如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练习作业等,教师都要给予及时而积极地评价,坚持激励,教师在教学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了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师生关系才能得到优化,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共振”,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心灵更完善,人格更健全。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请您出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几天后,我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通过对它们的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学生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支持,原因很简单:我们常说,学生是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教最有发言权,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最欢迎的;通过改进,就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少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二、引导理解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确,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
  如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纸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却偏偏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当学生读文悟出了原因时,教师就及时发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也许会想出许多可笑的甚至是荒唐的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学生回答的是否合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多向思维能力。
  再如,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学习中,只要善于质疑,大胆发问,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富有挑战的讨论,成功之门很快就会被他们打开!
  三、选择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实践去寻求自我理解,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完成。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发现。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由学生个人提出自己学习的目标,设计自己学习的思路,然后使用工具书和资料进行自学,可请教老师和同学寻求理解。
  “自读自悟法”的优势
  1、在自读自悟的认知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悟性,培养自主和独到精神。
  2、加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个体活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益处在于不同品质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其合作意识得到锻炼。学生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点拔外,让学生自由地寻找学习的伙伴,自由地选择探疑的方式。也可以有意识的编排小组(按不同能力,不同进度,不同品质的学生)共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是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除了那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外,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可以是“你一言、我一语’’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解疑能力得到提高。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开动了脑筋。不仅学会了课文的内容,还受到了启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有效的学习产生于小组中的每位同学的优势,真正实现了小组内共同探究学习。总之,合作学习可让学生全面参与探讨,突破重、难点,使之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有人说:“学生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这无疑让阅读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协调,使各层学生发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形成合作学习的气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孩子们没有了思想压力,便学得轻松、活泼、投入,使学生的差异成为了顺利完成学习内容、体验成功乐趣的助推剂,最大限度地面向了全体学生、照顾了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总之,只要教师能结合:“新课标”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