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沟通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
【作者】 马耀红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山路小学
【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年来,随着时间流逝,我悄然发现:学生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变化,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受到:我要设法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进我的世界,拉近彼此的心。这就需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而交谈则是沟通情感与意见的渠道之一。由于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因此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要分清其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如孤僻型、内向型、外向型学生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学家曾经建议教育者对待学生不能用粗暴严厉的语言奚落取笑,不能用严酷的教训来对待他们,不能使他们在学到学识的甜头之前便讨厌学习,要想尽一切方法使他们摆脱那种过于恐惧的心情。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个性,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关键词】班主任;教育;沟通
【正文】一、性格孤僻的学生,他们学习努力,遇事有主见,但有时非常固执,看问题容易钻进死胡同,独来独往,很难接近。同这样的学生谈话一是要心平气和,不要正面交锋,多用含蓄婉转的话语表达,要在表扬中渗透批评、表扬希望大于批评。二是要了解学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家庭出身。父母离异或孤儿。谈话是要尽量避开这些敏感问题,更不能讽刺和挖苦。要用父母之心,兄弟姐妹之情去感化他们,熔化他们“冰冷的心”
二、性格内向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不轻易外露,善于思考,思维缜密,不善交际,当众表扬,可能会造成他们过多的压力,而当众批评则会使他们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这种学生,一是不要急于求成应耐心等待。二是抓住其兴趣爱好,打开其“话匣子”班主任语气要含蓄带有启发性、提示性,从其感兴趣的话题,抛砖引玉促使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三是要步步深入,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捕捉学生心理动态,循序渐进,谈话内容不断变换角度,达到最终目的。
三、性格外向的学生,天生乐天派,善于表达自己,开朗大方。一是要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二是引导式,外向型学生思维开阔,说话往往抓不住中心。班主任一定要把我谈话火候,及时调整谈话方向抓住主题,把谈话按预定方向进行。三是冷静式,外向型学生容易冲动沉不住气,遇到事情会发火、发怒甚至暴跳如雷。对此班主任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沉住气以静制动,以冷制热,以耐心对暴躁,以宽容对愤怒,待学生平静后,在进行谈话。
四、此外还要学会聆听,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表白的机会,这意味着在孩子说完他们的想法之前,不管学生告诉你什么事情,申辩什么,一定要坚持听到最后,如果你还没有听完一件事情,没有明白什么意思就勃然大怒,那么你就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告诉你,相反,如果你能积极地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们也会从心里接受你,尊重你。
五、鼓励,赞美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从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将爱说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认可、欣赏,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要求变成鼓励的方向,形象再塑,你说他好,他就会顺着好的方向发展,你说他不好,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其实,和孩子真实相处的过程中,沟通,有时只需一个抚摸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恣意的认可,一次正确的导航,一个灿烂的微笑,都可以温暖,牵动孩子的心,与孩子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些要素:聆听,尊重,赞美,包容是能够成为和孩子们之间真诚沟通的基础和桥梁,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小窗口里能够看出内心大世界,用心读懂孩子,善待孩子的心,我们和孩子才能够和谐共进,我们和孩子才能走进彼此的世界。
六、要始终坚持以诚待人。这是和学生交往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不管是哪个学生,班主任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对待。同时,班主任也要摆正位置,不能总是以布道者自居。有些老师动辄训斥、甚至辱骂学生,或是滔滔不绝向学生讲解所谓的“人生至理”,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也就不能达到很好的谈话效果。
七、要始终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天生的坏学生,要始终对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有信心,不能在心理上就认定他们是坏孩子,动不动以请家长、纪律处分等手段惩罚他们。
教育的优先任务是激发并给予一种价值感,以及在生活中鉴别是非,区别好坏的能力。要教给学生这种能力,单靠在课堂上发表长篇大论显然是不行的。而谈话却可以创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达到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比纯粹的理论要有用得多。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的发挥和创造的最佳状况,是实施工作计划所采取的策略和技巧。与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更是细致入微的工作。浇花要浇根,帮人须帮心,谈话正是一个思想的传递,一个心灵的沟通。谈话是班主任有针对性的,又是及时的、贴近的工作手段,谈话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使他们看到教师对他们的爱。通过谈话,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时并不是机械的服从,而是乐意接受。学生在看见班主任以后,眼中闪现的不是畏惧,而是一种亲切感。
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谈话时,要讲究谈话艺术,诚恳亲切融洽,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并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结果,才能真正切切走入学生内心,走进彼此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郅庭瑾等.我国中小学思维教学研究:进展、缺失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1.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二、性格内向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不轻易外露,善于思考,思维缜密,不善交际,当众表扬,可能会造成他们过多的压力,而当众批评则会使他们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自尊心受到伤害。对于这种学生,一是不要急于求成应耐心等待。二是抓住其兴趣爱好,打开其“话匣子”班主任语气要含蓄带有启发性、提示性,从其感兴趣的话题,抛砖引玉促使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三是要步步深入,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捕捉学生心理动态,循序渐进,谈话内容不断变换角度,达到最终目的。
三、性格外向的学生,天生乐天派,善于表达自己,开朗大方。一是要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二是引导式,外向型学生思维开阔,说话往往抓不住中心。班主任一定要把我谈话火候,及时调整谈话方向抓住主题,把谈话按预定方向进行。三是冷静式,外向型学生容易冲动沉不住气,遇到事情会发火、发怒甚至暴跳如雷。对此班主任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沉住气以静制动,以冷制热,以耐心对暴躁,以宽容对愤怒,待学生平静后,在进行谈话。
四、此外还要学会聆听,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表白的机会,这意味着在孩子说完他们的想法之前,不管学生告诉你什么事情,申辩什么,一定要坚持听到最后,如果你还没有听完一件事情,没有明白什么意思就勃然大怒,那么你就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们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告诉你,相反,如果你能积极地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们也会从心里接受你,尊重你。
五、鼓励,赞美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从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将爱说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认可、欣赏,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把要求变成鼓励的方向,形象再塑,你说他好,他就会顺着好的方向发展,你说他不好,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其实,和孩子真实相处的过程中,沟通,有时只需一个抚摸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恣意的认可,一次正确的导航,一个灿烂的微笑,都可以温暖,牵动孩子的心,与孩子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些要素:聆听,尊重,赞美,包容是能够成为和孩子们之间真诚沟通的基础和桥梁,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小窗口里能够看出内心大世界,用心读懂孩子,善待孩子的心,我们和孩子才能够和谐共进,我们和孩子才能走进彼此的世界。
六、要始终坚持以诚待人。这是和学生交往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不管是哪个学生,班主任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对待。同时,班主任也要摆正位置,不能总是以布道者自居。有些老师动辄训斥、甚至辱骂学生,或是滔滔不绝向学生讲解所谓的“人生至理”,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也就不能达到很好的谈话效果。
七、要始终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天生的坏学生,要始终对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有信心,不能在心理上就认定他们是坏孩子,动不动以请家长、纪律处分等手段惩罚他们。
教育的优先任务是激发并给予一种价值感,以及在生活中鉴别是非,区别好坏的能力。要教给学生这种能力,单靠在课堂上发表长篇大论显然是不行的。而谈话却可以创造出一种祥和的氛围,达到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比纯粹的理论要有用得多。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的发挥和创造的最佳状况,是实施工作计划所采取的策略和技巧。与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更是细致入微的工作。浇花要浇根,帮人须帮心,谈话正是一个思想的传递,一个心灵的沟通。谈话是班主任有针对性的,又是及时的、贴近的工作手段,谈话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使他们看到教师对他们的爱。通过谈话,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时并不是机械的服从,而是乐意接受。学生在看见班主任以后,眼中闪现的不是畏惧,而是一种亲切感。
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谈话时,要讲究谈话艺术,诚恳亲切融洽,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并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结果,才能真正切切走入学生内心,走进彼此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郅庭瑾等.我国中小学思维教学研究:进展、缺失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1.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 21 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