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者】 李 颖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二团学校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也是个体情感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因此,写作能力应从小学时期的写作兴趣培养开始,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观察,并且思考生活中的点滴,学会积累生活素材,教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会倾听,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从而转化为写作的动力与动机,让小学生们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表达。
【关键词】写作;培养;兴趣  
【正文】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石与前提,只有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创造,才会逐渐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一、引导学生敢于表达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年龄性格特征,教师在此阶段多与学生们交流,多倾听学生们的感受与想法,是对他们表达的一种极大的肯定与鼓舞,也是让学生们勇于倾诉勇于表达的精神拐杖。
  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孩子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写作,因为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把思想表达完整,无论学生们写什么,教师都要认真地真心地与他们对话,渐渐地让他们把作文当成了自己生活中倾诉的对象,让小学生们保留他们孩提时的天真与美好,畅所欲言,表现他们对生活的最真实的感受,自然而然地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平等的桥梁。
  二、我是你的最佳听众
  从人类学的观点将学生的写作分成三个阶段,儿童时期是兴趣写作,少年时期是率性写作,青年时期是公民自由写作。当面对的是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时,教师不仅要善于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孩子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话语,还要努力确保他们倾诉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做最好的聆听者,让孩子乐于向老师倾诉。而且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同喜同悲,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倾听。
  由于师生的身份角色不同,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评价作为衡量孩子习作的唯一标准,那么势必会约束孩子的言行,不利于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甚至还编一些空洞无物的内容来欺骗老师。试问我们自己:当你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时,是不是感到孩子们又退回到写作的起点了呢?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所以耐心的倾听是最好的对孩子尊重的表达方式。学生们可以写下共鸣,抒发见解,流露安慰,想写之时畅所欲言,留给孩子自己去思考、体会,真正做到我是你的最佳听众。
  三、打开你那善于发现的眼睛
  歌德说思考比了解更有趣,但远不及观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打开学生们的眼界,打开学生们对世界社会正能量的好奇,让他们喜欢去探索去观察,并喜欢上记录观察之后的感受,因此,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素材积累非常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作文的素材。在这方面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如自然界中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四季变化;动物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自己常接触的人的外貌、言行和个性特点等。此外,还可以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参观、游戏和文体等户外活动。在每次活动前都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学生的生活面广了,视野开阔了,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
  生活绝不仅仅指身旁无聊的琐事。有些孩子写作是流水帐,教师应针对这样的孩子及时点拨,让他们试着换个角度去写,或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等等,他们会发现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活,捕捉生活的微小的闪光点,加以展开。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用广阔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避免作文“小家子气”和“内敛”的趋向。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作文的内容。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他们学会了观察、发现、思考,就会明白生活处处是作文。
  四、品尝成功之感
  在作文中,提倡打“高分”。这里指的“高分”,不仅仅指分数,还指教师要慧眼识宝,懂得在学生的众多的练笔中发现好的作文。有些教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打“高分”,岂不知,打高分会刺激孩子的成功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写的不错,如此一来,小学生们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之后,自信心会增长,并且会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在下一次写作时更加踊跃,更加胸有成竹,帮助他们克服“文章难写”的畏惧心理和“写好文章难”的悲观情绪。
  学生的文章就是抒发灵性,是个体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文章的内容就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心积蓄的自然宣示,写作就成了个体情感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作文好坏不在长短、形式,而在真情实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好词好句的眼睛,点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秀佳句,或者是很有创新的表达,或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哪怕只有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还可以将学生们的作文进行展示,在班级中朗读,引发学生们的讨论,评价,激发作者对写作的热情。
  当孩子充满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才能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激活写作课堂,才能使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性,有魅力,让学生们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自我,善于品味感悟,让学生们用文字抒发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们不擅长甚至内心抵触的领域,而是通过写作让学生们成为闪光点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