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议如何训练小学生身体素质
【作者】 王吉翔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二团学校
【摘要】小学阶段教育除了要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积累的提升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的体育活动锻炼技巧等进行指导。进而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并没有获得有效的保障,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训练目标
【正文】一、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
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对身体素质增长的长远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之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身体素质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三、以学生身体实际情况考虑制定有效训练目标
小学体育教师,应从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考虑,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制定有效训练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团结协作,造就一个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的进行练习,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安排: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课堂教学中要各有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就会自觉的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4.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的向学生传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训练层次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志趣体育成了健身体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对身体素质增长的长远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之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身体素质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三、以学生身体实际情况考虑制定有效训练目标
小学体育教师,应从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考虑,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制定有效训练目标。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团结协作,造就一个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的进行练习,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安排: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课堂教学中要各有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就会自觉的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4.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的向学生传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训练层次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志趣体育成了健身体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