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孩子的心灵在习作中飞扬
【作者】 苏 群
【机构】 广西北流市新荣镇毓山小学
【摘要】作文课上,学生总是抓耳挠腮,觉得枯燥无味,无话可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从“要我写”向“我愿意写”、“我喜欢写”过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一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以丰富的积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三注重命题的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四给学生一块习作园地,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关键词】写作欲望;激发
【正文】新课程的作文课教学,是教师们公认的一个难题。在作文课上,学生总是抓耳挠腮,觉得枯燥无味,无话可写。因此,现在的小学生都很惧怕写作文,可以说是谈“文”色变。笔者本着对语文教育的共同话题,借此机会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不仅喜欢学,也很容易掌握,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因此,在每次写作文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种需要,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作文指导课《考试》时,他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他在试卷中设计了一个“陷阱”,再让学生来完成这张试卷。学生进行在考试时,并告诉学生要仔细看清楚试卷上的每一个字,考试的时间为5分钟。考试结束之后,老师让一个同学上台认真地读了题目,全体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掉进老师的“陷阱”的同学懊恼不已,未掉进“陷阱”的同学沾沾自喜。这时,于老师让学生将自己此时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这时,学生发言非常的踊跃,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涨、亲历过程,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于老师正是看到了这点,于是就让学生动笔将自己最深的感受,或者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到四十分钟,一篇篇富有情趣的作文就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写作时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作文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多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对其进行指点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情引趣,消除写作的畏惧心理。
二、以丰富的积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显然,“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没有水泥、砖块、瓦片就建不起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写作的材料也是写不出精彩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积累丰富的知识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种渠道去积累。
写作的材料都是来源于自己所经历的、所看见的、所听到的。从学生上交的日记中,笔者看到学生总是反反复复地描写着同样的几件事,都没有写作的材料。在与他们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的周末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占用着,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一些业余的活动。生活也就缺少了色彩,缺少了新意,总是千篇一律。当然也就写不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了。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的活动外,还要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在班级内,笔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课,与班干部一起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赛等。如:今天我当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等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郊外,去走一走,让他们多一点的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以此来增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使他们有东西写,只有学生有材料写,他们才会有写作的欲望。
积累语言对写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的正是这点。即使学生有了再多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积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也不能完成写作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身对语言的积累,以及在课堂上用词要准确,会用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的和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积累语言文字的欲望。正所谓,巧妇也要有米才能煮出香喷喷的饭来呀!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让同学们将自己家中的图书集中起来,进行阅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指导看课外书的同时,如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要及时地进行摘录,摘录之后,要进行读读、背背,以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应用。教师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这个星期看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摘录了哪些好词好句好段。让全这班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做到资料共享。教师再将学生摘录的比较好的句和段,进行整理,编成一本,放在班级内的图书馆里供学生阅读。有了文字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不会提笔忘词。
通过积累学生的生活以验、积累学生的写作语言、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相信学生对写作不再会是惧怕,而会是喜欢。
三、注重命题的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我们的书本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命题作文,如《一件小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春游》等等。这些作文的题目都已经是老掉牙了的,学生看了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他们怎么可能写出富有新意、富有情趣的作文来呢?教师应该对这些作文题目进行加工,进行包装。如教师可以将《一件小事》进行加工,改成《那事可不小》。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被深深的吸引,会在脑子中搜寻,这件事我要写什么呢?即是一件小事,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要看出这件事并不小。如果,是前一个题目,学生只想出一件小事就可以了,也许他们会写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有新意吗?会是一篇好作文吗?
于永正老师曾对学生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读者要看你的文章时,首先要看你文章的题目,如果你的题目富有新意,那么他就会读你的文章。有一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个学生正在思索该怎样拟订题目。看他的表情显得非常的茫然。于老师看了,指导学生拟订了一个比较有新意的题目。这个学生听了之后,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写作的灵感。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富有新意的题目,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能让他们有写作的欲望。
四、给学生一块习作园地,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以往笔者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都是让学生在习作课上将文章完成了之后。上交由老师统一进行批改。每次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一些评语。可是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没几个人有认真地看一看,这样,老师的辛苦也都付之流水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转变批改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与到作文的批改、讲评中来,学生批改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批改、也可以是书面批改。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可以借鉴。这样,可以达到相互学习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学生还会主动的查一些资料,来充实自己。除此之外,笔者还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将他们的每次习作都设一、二、三等奖,并将这些作文张贴在习作园地里供其他学生观看。将一等奖的文章推荐到学校的校刊中发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那以后,笔者进入教室总是可以看到,有学生站在习作园地前大声地朗读着墙上的作文。同学之间也悄悄地进行着比赛,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浓起来了。
在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对语文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才能拨开作文教学的迷雾,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教学》 2016年第12期
[3]《小学教育心理学》 章志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不仅喜欢学,也很容易掌握,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因此,在每次写作文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种需要,激发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例如: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作文指导课《考试》时,他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他在试卷中设计了一个“陷阱”,再让学生来完成这张试卷。学生进行在考试时,并告诉学生要仔细看清楚试卷上的每一个字,考试的时间为5分钟。考试结束之后,老师让一个同学上台认真地读了题目,全体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掉进老师的“陷阱”的同学懊恼不已,未掉进“陷阱”的同学沾沾自喜。这时,于老师让学生将自己此时最深刻的感受说出来?这时,学生发言非常的踊跃,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此时此刻,学生情绪高涨、亲历过程,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于老师正是看到了这点,于是就让学生动笔将自己最深的感受,或者是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不到四十分钟,一篇篇富有情趣的作文就诞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写作时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作文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多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并对其进行指点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情引趣,消除写作的畏惧心理。
二、以丰富的积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显然,“巧妇是难为无米之炊”的。没有水泥、砖块、瓦片就建不起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没有写作的材料也是写不出精彩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积累丰富的知识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种渠道去积累。
写作的材料都是来源于自己所经历的、所看见的、所听到的。从学生上交的日记中,笔者看到学生总是反反复复地描写着同样的几件事,都没有写作的材料。在与他们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的周末总是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占用着,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一些业余的活动。生活也就缺少了色彩,缺少了新意,总是千篇一律。当然也就写不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了。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的活动外,还要多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在班级内,笔者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课,与班干部一起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赛等。如:今天我当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等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郊外,去走一走,让他们多一点的接触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以此来增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使他们有东西写,只有学生有材料写,他们才会有写作的欲望。
积累语言对写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指的正是这点。即使学生有了再多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积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也不能完成写作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注重自身对语言的积累,以及在课堂上用词要准确,会用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的和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积累语言文字的欲望。正所谓,巧妇也要有米才能煮出香喷喷的饭来呀!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教师在班级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让同学们将自己家中的图书集中起来,进行阅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指导看课外书的同时,如看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要及时地进行摘录,摘录之后,要进行读读、背背,以便于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应用。教师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这个星期看哪些书,有什么收获,摘录了哪些好词好句好段。让全这班的同学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做到资料共享。教师再将学生摘录的比较好的句和段,进行整理,编成一本,放在班级内的图书馆里供学生阅读。有了文字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不会提笔忘词。
通过积累学生的生活以验、积累学生的写作语言、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相信学生对写作不再会是惧怕,而会是喜欢。
三、注重命题的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我们的书本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命题作文,如《一件小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春游》等等。这些作文的题目都已经是老掉牙了的,学生看了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他们怎么可能写出富有新意、富有情趣的作文来呢?教师应该对这些作文题目进行加工,进行包装。如教师可以将《一件小事》进行加工,改成《那事可不小》。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被深深的吸引,会在脑子中搜寻,这件事我要写什么呢?即是一件小事,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要看出这件事并不小。如果,是前一个题目,学生只想出一件小事就可以了,也许他们会写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有新意吗?会是一篇好作文吗?
于永正老师曾对学生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读者要看你的文章时,首先要看你文章的题目,如果你的题目富有新意,那么他就会读你的文章。有一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个学生正在思索该怎样拟订题目。看他的表情显得非常的茫然。于老师看了,指导学生拟订了一个比较有新意的题目。这个学生听了之后,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写作的灵感。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富有新意的题目,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能让他们有写作的欲望。
四、给学生一块习作园地,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以往笔者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都是让学生在习作课上将文章完成了之后。上交由老师统一进行批改。每次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一些评语。可是发到学生的手里,他们没几个人有认真地看一看,这样,老师的辛苦也都付之流水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笔者转变批改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加与到作文的批改、讲评中来,学生批改作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批改、也可以是书面批改。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可以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可以借鉴。这样,可以达到相互学习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学生还会主动的查一些资料,来充实自己。除此之外,笔者还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将他们的每次习作都设一、二、三等奖,并将这些作文张贴在习作园地里供其他学生观看。将一等奖的文章推荐到学校的校刊中发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从那以后,笔者进入教室总是可以看到,有学生站在习作园地前大声地朗读着墙上的作文。同学之间也悄悄地进行着比赛,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浓起来了。
在新课标下,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对语文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才能拨开作文教学的迷雾,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学教学》 2016年第12期
[3]《小学教育心理学》 章志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