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张 静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新坪小学
【正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的过程。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子游戏,为什么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想,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为什么他还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这就是游戏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注意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品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通过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为什么读得越流利对于阅读就越有帮助呢?当一个孩子在朗读文章断词断句断得不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他对于这篇文章不理解。所以读流利的要求应该是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5、默读。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放声朗读的时候,读完之后,你通常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因为你关注的是它的字正腔圆,还有断词断句。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的默读才是真的理解的时候,所以我认为阅读的标准最终是要达到熟练默读。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围绕整合出的问题或文章线索,抓住重点词句段展开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自主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因而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是组织者、引导者。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深入到每个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及时加以引导,排除障碍,开阔思路,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最后,我认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要超过4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真正参与。
一句话,自主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
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兴趣是鼓励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主动去寻找课外读物,自觉克服困难,积极地阅读,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或关键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读本书”的内动力,从而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书海,情不自禁的阅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等博览群书的动人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教师更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促使他们“问然后知不足”,从而产生对课外阅读强烈的需要。
另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班级的故事演讲会:让学生复述课外阅读中的有趣的故事;“读书沙龙”:介绍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展示各自的兴趣爱好;“读书鉴赏活动”:手抄报,阅读知识竞赛,古诗大比拼;“讨论会”:读后感大荟萃等等。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也可写一写读后感等等。同时我认为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养成爱护书籍习惯,这些对学生一生的读书都很有益处。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课堂外,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学生、文章之间的“生命对话”。那样,教师与学生将一起书写快乐的教育诗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注意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品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通过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为什么读得越流利对于阅读就越有帮助呢?当一个孩子在朗读文章断词断句断得不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他对于这篇文章不理解。所以读流利的要求应该是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5、默读。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放声朗读的时候,读完之后,你通常不知道它在说什么。因为你关注的是它的字正腔圆,还有断词断句。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的默读才是真的理解的时候,所以我认为阅读的标准最终是要达到熟练默读。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围绕整合出的问题或文章线索,抓住重点词句段展开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自主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因而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是组织者、引导者。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深入到每个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及时加以引导,排除障碍,开阔思路,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最后,我认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学习小组的成员不要超过4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真正参与。
一句话,自主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
三、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兴趣是鼓励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主动去寻找课外读物,自觉克服困难,积极地阅读,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或关键处戛然而止,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读本书”的内动力,从而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书海,情不自禁的阅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科学家等博览群书的动人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教师更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促使他们“问然后知不足”,从而产生对课外阅读强烈的需要。
另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班级的故事演讲会:让学生复述课外阅读中的有趣的故事;“读书沙龙”:介绍我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展示各自的兴趣爱好;“读书鉴赏活动”:手抄报,阅读知识竞赛,古诗大比拼;“讨论会”:读后感大荟萃等等。
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也可写一写读后感等等。同时我认为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养成爱护书籍习惯,这些对学生一生的读书都很有益处。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课堂外,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学生、文章之间的“生命对话”。那样,教师与学生将一起书写快乐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