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作者】 刘 静
【机构】 湖北十堰柳林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辅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学习主动性
【正文】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一些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历史优秀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尊和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只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被动学习,结果只能事倍功半。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最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想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典型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一事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发愤图强,吃苦耐劳,才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徙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一个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不自觉地“突越”回几千年前。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
例如,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如果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这里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对于较新颖的观点,应及时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地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
最后,要运用生动的语言。
恰当的语言是串联起课堂的有效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生动、风趣的语言能让教师与学生贴得更近,没有代沟,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商朝的“炮烙之刑”时,可以这样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自我否定并及时修正,是让教师更快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学思结合,不停探索,才能教出更好的课,做更好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尊和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只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被动学习,结果只能事倍功半。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最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想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典型历史故事进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
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一事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发愤图强,吃苦耐劳,才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徙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一个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不自觉地“突越”回几千年前。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
例如,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如果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这里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对于较新颖的观点,应及时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地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
最后,要运用生动的语言。
恰当的语言是串联起课堂的有效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生动、风趣的语言能让教师与学生贴得更近,没有代沟,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商朝的“炮烙之刑”时,可以这样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自我否定并及时修正,是让教师更快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学思结合,不停探索,才能教出更好的课,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