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随文入情,经典无声

【作者】 宋盈丽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

【摘要】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是对经典的记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角,语文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带学生品味经典,留住经典,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品味经典;知人论世;挖掘文本
【正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给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指明了方向,意在说明,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并非仅仅是考试中知识的积累及应用,还有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知人论世,收获感悟
  每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承载着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他们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一定的外界环境制约决定了作家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个人生平的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习杜甫的作品时,学生须对杜甫创作背景和身处现状做必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连载了四篇杜甫的作品,前后顺序是《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每首诗创作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760年春天寓居成都时创作的《蜀相》、765年从成都到重庆途中创作的《旅夜书怀》、766年冬在夔州创作的《阁夜》、768年冬从湖北到岳阳时创作的《登岳阳楼》。讲授时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概括杜甫的处境与遭遇,需要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了解杜甫在这8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自己亲朋离去、只剩自己如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另有杜甫生活的年代决定了他不能像李白那样洒脱自然,毕竟那不是繁荣的盛唐。知人论世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文本,更多的是领略杜甫的人格,感受他广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学生的价值观也具有引领作用。
  二、挖掘文本,与之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意蕴丰厚,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学习的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对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从这些看,文本似乎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文本中的语言亦具有修身作用。比如必修一第三单元中,巴金的《小狗包弟》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成了包弟……”文章结尾继续写道:“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些话是文本中值得我们反思的。讲到这里时,我向学生展现了一组图片,一张是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照片;另一张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照片。让学生结合《小狗包弟》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民族是个可悲的民族。”有的学生说:“善于反思的人值得尊重。”还有的学生说:“巴金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懂得深刻剖析自己,敢于说真话。”听完学生的话,我为学生收获到的感悟而惊喜,顺势说道:“十年浩劫,人们为了自保,可以出卖家人,朋友,而巴金只是将包弟送到了解剖台上,就为此深受煎熬,他的行为让我们为之汗颜,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向巴金学习,懂得反思和觉醒,这样自己也会活得坦然豁达,对社会和国家,也是一种催促力。”相信这节课,学生记住的不是只有可爱的包弟形象,更多的是巴金老人给学生带来的心灵教化。
  三、思接千载,重温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老师在他的第一节课上告诉自己的学生说,阅读是一种信仰。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的,也是没有过去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定期开设阅读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阅读,是人之所以为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高中课业繁重,就要求阅读做到有效,学生不仅要读,还要有所悟,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抽出时间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优秀的与班里学生一同分享,教室的墙上有一块阅读天地,张贴的是学生的读书笔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的古代文化,就已足够经典,选修中的《先秦诸子选读》,我个人认为是一本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的一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能让学生通过古代先贤的经典思想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改变他们的思想。比如孔子对诚信的评价:人而无信,吾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对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对学习他给了指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君子,他这样评价: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细细读来,孔圣人的话余音绕梁,醍醐灌顶,接受这样的经典,学生会比照自己的过失,从而去完善自己。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说:“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教育对学生的震撼及改变。课堂是一名教师展现自己教学能力的战场,更是教师与学生灵魂相触的阵地。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必修1—5》:《小狗包弟》、《杜甫诗四首》
  [3]《高中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4]张鸣《阅读是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