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作者】 李汶洋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永乐村完小


【正文】

——以2017年广西那坡县为例


  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问题是现阶段那坡县教育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解决教育“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老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中小学老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教育发展的永恒的重点。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笔者对那坡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一些调研,掌握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一些基本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那坡县共有中小学校近100所,除了县高中、民族初中、县实验小学等3所县直属学校外,其余均为农村中小学。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队伍不断扩大,教师队伍逐渐趋于稳定,但从深层次分析研究,还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优。调查中发现,当前那坡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基本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但只是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分布结构不合理。城镇中小学和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教师超编,而小学、特别是村小和条件较差的乡镇教师严重缺编。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现象突出。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全县除了乡镇中心小学外,现有的大部分村小学(或教学点)十多年以来没有进过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也人数有限。基本上是一种“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年龄格局。笔者所在的是县城所在地的乡镇村小,本校乃至全镇基本上都是老人在工作。“20年前参加工作是最年轻的,工作20年后仍然是最年轻的”这一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
  2.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一是学历层次不高。据有关统计,全县1652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为中专及以上者约占50%;第一学历为专科及以上者仅占20%。各乡镇的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是中师毕业到中学任教后通过自修或函授等形式获得专、本科文凭。二是是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偏低。据统计,到2017年城厢镇215名在职教师中,只有一人获得副高职称,省级和市级骨干教师少之又少。
  3.教师队伍待遇亟待提高。一是经济收入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属于清贫的一类,除国拨工资和津补贴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二是工作条件艰苦。就如该县城厢镇隆平村完小21位教职工只有12间住房,只能一起挤住。由于条件艰苦,新分配的教师普遍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三是生活质量低。教师的工作阵地是三尺讲台,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一堆书籍、几摞作业,与外界交往少,思想闭塞,生活比较单调。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系单职工或“半边户”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大,日常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买房购物心有余而力不足。业余生活单调,生活条件艰苦,教师的思想困扰增多,心理压力日趋增大。
  4. 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首先,被分配到农村任教的老师,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就已经被定性为教书匠,没有多少上进的机会,也没有多少展示才华的空间。其次,工作生活待遇差也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当前,在开展抓教育均衡工作,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无疑要把教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定编,配齐教师。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单独定编。目前,城乡教师编制存在倒挂,2000年开始实行的新的教师核编定岗规定,城市的编比宽于农村的编比。由于农村中小学学校分散,学生人数虽然较少,但班级较多,需要的教师编制相应要多。笔者认为,不要再沿用过去的师生配备比例,如农村1:23;城市1:20的标准让现代教育很难开展。笔者有幸到重庆市北碚区柳荫小学参观,看到那里的师生编比也是按以前的,但他们是指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另外安排了生活教师、教辅人员及后勤工作人员。而在我们这里,学校的所有工作教师全包。有这样的一所学校,只有18位学生,按编比只能给一位老师,这位老师担任了从校长到炊事员的所有工作。因此,笔者认为,这样的学校只能特殊定编。二是制定好教师补充专项规划。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制定教师补充办法,以提高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为重点,广开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形成良性的教师补充机制。
  2.完善制度,激活教师。一方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现行的支教轮教办法应该继续,而且更加规范,尤其是对支教轮教老师的管理和考核要科学规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真正实施起来,不要停留于口号式。另一方面完善农村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本着合理配置岗位,优先安排原则,让农村教师也有存在感。
  3.政策倾斜,稳定教师。一是上级安排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要全额用于教育。二是要出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优惠政策。在实施绩效工资时,特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三是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首先必须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如更换旧课桌椅、更新黑板、添置电脑、建立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语音室等。现今城市住房成本相当高,如果能在农村为农村教师建造价廉物美的住房,同时完善用水、用电、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使教师有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相信不仅在农村的教师不愿意走,连城市的教师也会愿意去。
  4.多方培训,提升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创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积极开发农村中小学校本资源,组织各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合作与交流。各农村中小学校要针对本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及时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并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校本培训策略。
  5.营造环境,尊重教师。一是创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调整公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社会和家长要特别理解农村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的艰辛以及所做出的特别贡献,给农村教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二是营造和谐的组织环境。农村学校管理者必须着重为农村教师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采取情感激励的管理方式。要尊重农村教师的艰辛劳动,表彰教师的乐业、敬业精神,理解农村教师的苦衷,善待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第二,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可建立兴趣、文艺、体育活动小组等,搭建教师展示、参与平台,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第三,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第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以升学率或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第五,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从容对待挫折,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二是要系统掌握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三是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6.选好校长,带好教师。“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能办出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把选好校长,配好班子作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校长和学校领导要走近(或走进)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学校的工作目标与教职工价值取向结合起来为内容,进行真诚的交谈,达到情感的共融,心灵共鸣,达成事业上的共识,从而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工作的内驱力。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未来激励教师,用科学管理规范教师,使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校的工作出现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