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 不同学校教师合作的途径与策略

【作者】 丘红梅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官田小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的个人活动,教师长期处于孤立和竞争的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现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人际关系和睦友好的基础。加强教师合作,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友善”作为其精神理念支撑的教师合作,有利于共同解决教学难题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可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更有归属感,能够以开放、友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从而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师;合作;途径与策略
【正文】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为改善教师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不同学校的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把学校教研组织的内涵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激发教师合作精神,组织教师合作教学活动,倡导教师间平等交流、相互质疑、共享经验、共同发展的风尚。只有推进政校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才能真正激发学校和教师活力,为教师合作创设更为宽松、自由、开放、民主的制度环境。要不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升教师共同合作、参与管理的自觉意识,激励教师自主合作,共求发展。
  一、完善学校制度,拓展合作空间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建立基于自然合作的学校制度,对教师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和陶冶的功能。
  1.建立校际教师合作制度,促进校际教师间的合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际教师合作制度应立足于新课程的区域教师的成长,为实现以上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其一,扩展师徒结对范围、建立跨学校的师徒结对制度。其二,建立教师跨校轮换制度。参与该活动的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指定的学校开展一定期限的跨校教学服务,扩大名师的辐射范围。增进校际资源的共享。其三,建立区域性课题合作制度。以课题为抓手,就教师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形成多种组合形式的学习研究共同体。
  2.完善学校教研组制度,以专业性组织的要求改造教研组,赋予教师合作的自主权。在专业性组织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保障。教研组在成立之初并非是一个行政组织,而是一个专业组织,但在变革中它逐渐失去了其专业性而成为学校转发教研通知、传达教研活动相关文件的一个行政部门。随着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主体地位的逐渐丧失,教师合作的自主权也逐渐丧失。课堂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专业组织建设的要求改革教研组,赋予教师在合作中的自主权,使教研组恢复其原来的功能。
  3.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合作。我国现在有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评价都是以个人成绩作为衡量的尺度。这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为了增强不同学校教师间的合作,必须转变这种以教师个人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将“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考查、评价学校与教师的指标之一。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合作文化发展
  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既能够帮助教师的个人成长,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有利于学校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必须牢记,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文化基于每个教师的自愿自发、彼此信任原则,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消除长官意志。
  教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习型组织要求管理者具有民主平等的作风,充分地调动教师合作的积极性,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譬如教师参与学校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形成共同的愿景,更好地促进整个教师合作群体的形成。学校要探索多方面的教师对话、交流、观摩等合作方式,使教师的个体教学活动转向集体的探讨研究,让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并吸收他人的智慧。要不断完善教师学习型组织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公平的程序,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做科学评估。
  三、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合作素质
  “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前提。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以与他人交流为主的活动,因此教师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尤为重要。对自己和他人有正确的认识,是一个人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1.教师应该明确,人与人之间并非“非赢即输”的关系。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很好地产生“共生效应”,在合作中满足自己的需要。肯定他人的能力和贡献、建立彼此间真正的信任、协作关系,认识到只有建立真正的合作关系,才能与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达成一种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
  2.教师要学会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教师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分析问题。教师要具备彼此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体谅的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优点,帮助自身成长。也才乐于将自己优秀的个人经验、缄默知识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3.教师应当明确,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并不排斥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师之间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超越自身、超越他人,这种良性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合作,反而会促进教师更虚心地向其他同事学习。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信息,分享智慧,互相支持与鼓励,共同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价值。
  4.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明确教师之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个人要放弃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更不意味着要排除个人的主见和创新,合作是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求得解决问题的唯一结果为最终目的,反而会消融部分教师得意志。通过讨论、交流只是使教师分享到自己不曾了解得理念、经验,从新视野出发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所以,既要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又要保持教师的独立精神,这样的合作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
  四、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师合作
  1.不断改进我国传统的教师合作模式。
  师徒结对、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我国传统的教师合作形式,这三种形式本身并未过时,学校应结合新的形势和不同校特点,不断加以完善。
  2.共享教师网络,实现开放式合作。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不同学校教师合作有了更广阔、更有效的发展空间。各种网站,尤其是教师教育网,极大地加速了校内外教师之间的信息流动与知识共享。
  与教师合作的传统渠道相比,教师网上合作平台简洁明了、操作方便、信息丰富、耗时短,相对日常环境,还具有更民主、更宽松、更有效的优势。教师可自由注册,在网上教研组中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与广大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3.打通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之路。中小学教师通过高校的继续教育、可学到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20世纪后期国外兴起的“合作学习”思潮以及“合作教育”发展而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学校教师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符合当今中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