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创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作者】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交梨民族中学 韦超权


【正文】

   要: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创新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强化两大方面实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育中的学科优势,以教学为主渠道,课堂为主阵地,辅以必要的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的创新,应贯穿到与学生有关的每一环节中去。

一、用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总是和学生一道读课文,学生小声读,我们洪亮流畅地读、准确清晰地读、饱含地读,教室内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二、用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例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有个同学突然发问:木雕不可以要回吗?这一提问,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教师应立即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样去要回后果会怎样?这样教师把学生深深的引入到对课文的品析中来,很好的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积极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不同课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不同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的课文教学,遵循“因文定法,得法为佳”的原则,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且将阅读教学创新作为作文创新的依据,将在阅读教学存在着的大量创造性因素,激发成写作中的冲动,成为写作创新的诱因,巧借阅读材料指导作文创新练习,这样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地在读写结合中养成。

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讲到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拮据,但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翘首企盼于勒回家的情景时,提出:“他们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合理的联想,菲利普夫妇需要一栋华丽的别墅;两个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贵的首饰;若瑟夫需要巧克力、麦当劳……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学完该文后。我要同学们以《于勒叔叔发财归来了》为题进行想象作文,启发学生超越时空联想:“站在眼前的是一位腆着大肚子,腰缠万贯的于勒,这时菲利普一家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创新教育的春风叩开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扉,学生的情绪犹如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他们的写作兴致大增,纷纷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写出许多有见地的片段: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既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操获得审美愉悦,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展示。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强化创新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创新的快乐。

(一)用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辩论主要是双方对各自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观点,这种活动如长期开展下去,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争证。

(二)用编课本剧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本剧或话剧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学生当演员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剧本中心要求,又能渗透学生的个性。如学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请同学编一场“孔乙己和范进相见时的戏”。学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令人惊讶的发挥,相当成功。

(三)以读书活动和读书征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材是一个重要途径。

但仅仅依赖教材是不行的,光靠课堂45分钟也是不够的。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都开设了两节读书课,不定期地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和读书征文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能读、会读。学生踊跃订阅各种报刊杂志,尤其是绝大部分同学都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正是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施语文创新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必须从学生的自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推行学生讨论交流的自学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重读与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顾黄初、顾振彪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9

[2]《语文教改新趋势》 刘毅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7

[3]《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郑浩主编 语文出版社 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