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作者】 蒋 玲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第二小学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沟通了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沟通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策略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沟通了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沟通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经过多年新课改的实践、探究,综合性学习已被语文教师普遍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存在误区,出现了低效的现象:
  一是组织“成人化”的活动。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诗海拾贝》时,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安排了一个活动:将搜集到的家乡民歌、童谣等进行讲解、交流、背诵。教师先出示自己准备的几首民歌解释背诵,再让学生一个个上台讲解,全班交流,再背诵。全课围绕着“讲—读—背”进行活动,活动形式呆板,活动过于成人化,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收效甚浅。
  二是小组活动效果不佳。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时,随意性大。讨论开始,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但有几组同学很明显在闲聊。教师站在讲台旁若无其事。几分钟后,教师象征性指了几个同学发言,也不进行最后点评,就进入下个环节。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不清,活动目的不明,学生并没有得到收获。
  三是采取放羊式的活动。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爱你,汉字》时,策划了一次社会用字调查活动,没有做好相应准备,带领学生走上临近学校的大街。有的学生手牵手逛来逛去,有的是你追我赶,老师根本没把他们当作一回事。当组织学生们交流时,大部分学生说出来的都是书上已有的事例,当要大家说说有什么发现时许多学生哑口无言。这一活动设计的本意是想通过活动真正使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社会上一些用字不规范的情况,从而推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但因教师没有组织好活动,导致了学生的小调查变成了“走过场”。
  那么,如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方式体现一个“趣”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精心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有意义的话题,注入“实践”的元素,引领学生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语文学习融入浓浓的时代气息,变得丰富而鲜活,富于盎然情趣,让学生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地学习,且学得更扎实、更多元。
  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过程中,我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内容上划分,帮助学生分为:追溯字源、字林拾趣、咬文嚼字、汉字文化、魅力汉字五个研究小组。丰富的研究内容,细致的研究分工,使学生在研究之初就找到了适合于自己兴趣需要的、能够力所能力的研究内容,而且这些研究内容的确定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咬文嚼字”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走上街头寻找错别字、改正错别字,到理性地开展“字林啄木鸟”活动,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实践──分析──再实践的过程。他们从逐门逐户的寻找,感受到源头之毒可治全程污染的重要性,进行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再次走上街头,这次他们是为获取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实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们那意料之外的“现象”真正触动了心灵。他们有的触目惊心了,有的羞愧了,有的甚至愤怒了!于是,热爱汉字,呵护汉字,为纯洁汉字多作贡献的情感真正被激发了。
  二、活动突出一个“实”字
  就学科而言,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的语文知识事实上有很大一部份要运用于实践,并借助实践的平台来提升素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我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优质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手抄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三、课堂展示一个“活”字
  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不受40分钟时间和狭窄空间的束缚,而是根据主题内容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和空间。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历来受到人们喜爱。三年级综合性学习安排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结合这一主题目,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近对联》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前夕,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有的小组研究对联的历史,有的小组深入生活摘抄对联,理解对联的内涵,有的小组根据对联的对仗方式学编简单的对联,有的小组用书法的形式撰写对联。然后,围绕“背对联——谈对联——对对联——编对联——写对联”的主线进行综合性的活动。在谈对联的环节中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如:
  学生1:“以文会友,以德为邻”。我对这幅对联是这样理解的:四海之内,朋友固然多,但最博学的朋友应是你最亲密的;选择一个好邻居,事关你的生活,应和一个有德行的君子为邻。
  学生2:“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欲知千古事,(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13页)须读万车书’。这副对联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浓缩在这方寸书中,多读书可以多长见识。这对联用来激励、鞭策我们与好书交朋友,拓宽我们的视野,我喜欢这副对联并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
  ……
  在对对联的环节,孩子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师出上联:①山山水水,时时明明秀秀;②一马当先辞旧岁;③新人新事新风尚。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讨论切磋后争相发言,很快对第二联的下联形成了共识——“三羊开泰贺新年”。然后争相试对第一、第三句的下联,有的说:“我对第三联‘好山好水好风景’”;有的说:“好年好景好运气”;有的说:“好年好月好日子”……第一联的挑战赛更是掀起了活动的高潮。有的说:“我的下联是这样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的说:“虽然你引用古诗词对的很工整,但是太伤感了,我来对‘团团圆圆,家家和和睦睦’”,顿时教室里掌声一片;有的说:“我认为来对‘花花草草,棵棵青青翠翠’也很贴切。”;掌声未息,又有的说:“我对的是‘来来往往,人人平平安安’”……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说、赏、对、写等综合能力,领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提升了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四、课后注重一个“拓”字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去实地参观、考察、调查,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带领学生到母亲河汀江去实地参观,搜集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到水文站请教水利专家:①汀江过去及现在的环境状况,水文变化的历史;②家乡人民水利建设与管理中所出现资源和环保方面的问题;③今后改进管理与科学利用的建议。最后,全班将资料汇总,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环保资源的认识,还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再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语言魅力》,学生通过走上街头,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用语,学来了活生生的街头语言,并能把它们再现于舞台,批评、指正人们不规范的言行,学以致用,取得了很好的拓展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全新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它以其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春天”。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大语文”意识,真正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遵循新课改教育理念,形式多样,精心组织,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将放出奇光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