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张 辉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学区中心幼儿园
【正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储存词汇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幼儿期的语言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我们作为幼教第一线的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那么,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在这几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语言教育应从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除了跟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关以外,与语言交往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一旦在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语言学习、交流习惯,就能达到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目的。如何创设这个语言环境呢?这有赖于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班集体中我一直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从小班开始,我就坚持这种做法,给幼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不仅这样,还利用个别优势,积极鼓励班上一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并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语言练习,如:开火车、捉迷藏、办家家等游戏活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交谈。在课外,我也不放弃任何一个语言学习的机会,在晨间活动、饭前饭后、户外活动、甚至幼儿离园的时候,我都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从幼儿刚入园到毕业,在这种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里,经过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不断得到熏陶,使幼儿真正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
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教师不应急于纠正,而是在鼓励的前提下,让幼儿模仿同伴和老师的发音,从而改正幼儿的表达欠佳,及时纠正时,不要过于较劲,否则会挫伤幼儿的自信心,降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当幼儿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能一概而论,或是加以严厉批评,可以采用引导、重复、安慰或转移问题等方法。当幼儿倾听不专注时我们应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允许个别幼儿有些“自由化”的行为。对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是由于其语言发展水平略高些,我们不应把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差距作为表扬的依据,而应该看这类幼儿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教师表扬的次数要适宜,内容要具体,要让幼儿知道好在哪里,以便于鼓励幼儿向更高的语言水平发展。对不肯说话的幼儿,我们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理解、引导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近幼儿,逐渐进行语言沟通,使幼儿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并慢慢地敢说、爱说。其次是培养和谐、融洽、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最后,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下面玩东西,有的交头接耳;老师提问时,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开口,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是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讲话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幼儿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在家,家长和孩子讲话不注意听,玩着自己的玩具或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时而,家长喊孩子的名字,爱理不理的,没有回应……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听成人说话吗?其实,这关系到幼儿的倾听习惯。倾听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倾听行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是要求教师应在平时的谈话、讨论活动中,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听说方法,使幼儿在教育氛围中建立初步的听说意识。还要注意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言行习惯。而一旦幼儿在听说的表现、习惯上有了哪怕只是一点的进步,教师就应注意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让幼儿有话敢说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和最根本的源泉,对处在对语言初步学习和掌握过程的幼儿更是如此。同时基于幼儿较强的好奇心理,也更乐意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实践证明,越是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幼儿能够交流和表达的内容也会更多,更能有话可说。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幼儿园教师应有意识地授以幼儿丰富的生活内容,以期帮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郊游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去感受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青青草色、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以及时令交替等自然现象,总之,山水草木都能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之后,老师可先让幼儿将自己的所见画成图画在班里展示,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做适当描述,以此帮助幼儿在自然现象、实物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增添幼儿可说话的内容。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幼儿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使幼儿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有话要说,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活动中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中,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都能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有了内容,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此外,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体,是各种幼儿活动的主体,当然在与老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把他们当成是谈话的主体,老师则主要发挥组织、参与、指导作用。要时刻把幼儿放在说话的中心位置,融入到幼儿说话的情境中去,就必须先要拉近和幼儿的距离,通常情况下,老师每一个很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可能成为维系幼儿情感亲近的纽带,比如在和幼儿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蹲下身来,可以握着幼儿的小手,轻挠他的脑袋,最重要的是投以幼儿真诚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亲切和平等。做到这样,幼儿自然也会对你敞开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自然会把平时没敢说出的话主动向老师表达;同时,幼儿老师要保留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主动地参与或组织幼儿的各种游戏,在嬉戏中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在快乐的兴奋中也自然少了很多说话的顾虑。
总之,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幼儿语言学习的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整体智力发育。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寻求多方面途径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和喜欢说话,以此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除了跟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关以外,与语言交往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一旦在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语言学习、交流习惯,就能达到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目的。如何创设这个语言环境呢?这有赖于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在班集体中我一直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从小班开始,我就坚持这种做法,给幼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不仅这样,还利用个别优势,积极鼓励班上一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以少带多、以强带弱,并利用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语言练习,如:开火车、捉迷藏、办家家等游戏活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交谈。在课外,我也不放弃任何一个语言学习的机会,在晨间活动、饭前饭后、户外活动、甚至幼儿离园的时候,我都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从幼儿刚入园到毕业,在这种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里,经过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不断得到熏陶,使幼儿真正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
二、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教师不应急于纠正,而是在鼓励的前提下,让幼儿模仿同伴和老师的发音,从而改正幼儿的表达欠佳,及时纠正时,不要过于较劲,否则会挫伤幼儿的自信心,降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当幼儿答错问题时教师不能一概而论,或是加以严厉批评,可以采用引导、重复、安慰或转移问题等方法。当幼儿倾听不专注时我们应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允许个别幼儿有些“自由化”的行为。对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是由于其语言发展水平略高些,我们不应把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差距作为表扬的依据,而应该看这类幼儿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提高。教师表扬的次数要适宜,内容要具体,要让幼儿知道好在哪里,以便于鼓励幼儿向更高的语言水平发展。对不肯说话的幼儿,我们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理解、引导与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近幼儿,逐渐进行语言沟通,使幼儿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并慢慢地敢说、爱说。其次是培养和谐、融洽、平等、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能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最后,幼儿对于教师的关注是极其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创新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断进行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对形成和维持积极的、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种现象,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下面玩东西,有的交头接耳;老师提问时,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开口,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是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讲话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幼儿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在家,家长和孩子讲话不注意听,玩着自己的玩具或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时而,家长喊孩子的名字,爱理不理的,没有回应……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听成人说话吗?其实,这关系到幼儿的倾听习惯。倾听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倾听行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是要求教师应在平时的谈话、讨论活动中,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听说方法,使幼儿在教育氛围中建立初步的听说意识。还要注意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言行习惯。而一旦幼儿在听说的表现、习惯上有了哪怕只是一点的进步,教师就应注意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让幼儿有话敢说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人类语言的基础和最根本的源泉,对处在对语言初步学习和掌握过程的幼儿更是如此。同时基于幼儿较强的好奇心理,也更乐意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实践证明,越是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幼儿能够交流和表达的内容也会更多,更能有话可说。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幼儿园教师应有意识地授以幼儿丰富的生活内容,以期帮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例如,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郊游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去感受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青青草色、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以及时令交替等自然现象,总之,山水草木都能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之后,老师可先让幼儿将自己的所见画成图画在班里展示,并引导他们用语言做适当描述,以此帮助幼儿在自然现象、实物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以此增添幼儿可说话的内容。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幼儿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使幼儿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有话要说,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活动中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中,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都能抓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有了内容,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此外,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体,是各种幼儿活动的主体,当然在与老师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把他们当成是谈话的主体,老师则主要发挥组织、参与、指导作用。要时刻把幼儿放在说话的中心位置,融入到幼儿说话的情境中去,就必须先要拉近和幼儿的距离,通常情况下,老师每一个很小的动作和表情都可能成为维系幼儿情感亲近的纽带,比如在和幼儿说话的时候,最好是蹲下身来,可以握着幼儿的小手,轻挠他的脑袋,最重要的是投以幼儿真诚的目光,让他们感受到亲切和平等。做到这样,幼儿自然也会对你敞开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自然会把平时没敢说出的话主动向老师表达;同时,幼儿老师要保留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主动地参与或组织幼儿的各种游戏,在嬉戏中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在快乐的兴奋中也自然少了很多说话的顾虑。
总之,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关系到幼儿语言学习的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整体智力发育。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寻求多方面途径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和喜欢说话,以此促进幼儿语言的健康发展。